曲阜這些鄉村地名,原來還暗藏著這麼多的玄機

在曲阜,有著許許多多的村落,

這些村落村名的由來,

或寄託美好願望,或代表著某些歷史典故。

這裡的老地名您又知道多少呢?

去看看你們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吧!

曲阜這些鄉村地名,原來還暗藏著這麼多的玄機

  柳莊:相傳,此村為和聖柳下惠故里。《續修曲阜縣志》載,“城北20裡柳莊,相傳為和聖故里。村多植柳樹。莊東展氏橋,有康熙年間重修碑記,孔氏園中又有柳下惠故井,井口直徑八、九尺,筒深丈餘,惟水深不可測量,亦未聞有涸時雲。”村人傳說柳下惠之弟柳下蹠,姓展名雄,因犯上作亂被殺,後人為了避禍,改柳性為王姓,因此,柳莊村沒有柳姓。

  韋家樓:相傳,唐代馬氏在此開設店鋪,名馬家店。明初,韋崇貞帶領兒子國英、國啟為種地方便,從韋家莊遷此居住,家道日見興隆。國英任了一個官職,娶了兗州官家小姐為妻,但是妻子常常思想家鄉,於是國英蓋了一座小樓,讓她登樓望家鄉。老百姓都稱望家樓,後來改稱韋家樓。

  偏午莊:清朝雍正年間江蘇揚州劉玉豐任泗水知縣,死後葬在嶮河畔,他的子孫就在墓旁建村,後來孔氏遷入,因房屋都沿嶮河流向建造,時間中午的時候,一般人就都認為下午了,曲阜人稱下午叫過午。所以稱偏午莊。

  韋家莊:此村建於西漢,《曲阜聖蹟古蹟考略》載:韋玄成,漢丞相,韋賢之子,元帝朝(公元前42年)亦拜相封侯,葬城北40裡韋家莊東南。韋宣,玄成孫,漢之名醫,亦葬於此。“《韋氏家祠》碑載:餘韋氏也,……距祖墓二里許,其他旁祖墓而居者數百家,族誠大矣。……”遂名韋家莊。

  屈家村:村西北角原有五聖堂,內供牛王、馬祖、關公、土地、二郎五聖神像。明洪武年間《重修五聖堂碑記》:屈家村西鄙五聖堂,肇自宋神宗年間。明代初年修《屈氏家譜》載,始祖為春秋楚三閭大夫屈原,年代久遠,子孫繁衍,流寓遍及全國。曲阜一支系由關中來,至今已傳十一世。“看來此村建於宋代,以姓氏定村名。

  衡廟:相傳明代中葉,韓氏來此定居。萬曆年間,在村中大路中間建關帝廟一座,因廟橫在路中間,故老百姓稱橫廟。民國年間,村廟前有集市買賣糧食做衡器,所以後人又習稱此村為衡廟。

  姚村: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乘車來到這裡,正遇上一個頑童在路中間用泥土築城玩。頑童問孔子:是城躲車還是車躲城?孔子認為所問在理,遂令弟子繞道而過。從此該村名喚作:繞村,後訛傳為姚村。

  保安村:唐代建村,相傳唐代天寶年間牙將李自良因受奸人誣陷,避難於此,樂善好施,很得當地群眾擁護。死後人們為紀念他,修廟一座,門楹為:保持終日,子女平安。後人以保安為村名。

  保寧村:明代中期,李良,直隸人,因受奸臣誣陷被貶,隱居於此,並建造一所規模較大的亭臺樓閣,當地人稱樓上。後來官復原職。正德年間為保衛國家安寧,屢建奇功,犧牲疆場。後人為紀念他,改村名為”保寧“。

該村有一個著名人物叫孔慶德,1930年參加紅軍,建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

  紙坊:村名曾經叫安南莊,又曾經叫辛安裡。北宋時王姓一家首創撈制桑皮紙,繼而張、鄭二姓從之,後來造紙作坊逐漸增多,遂以紙坊為村名。

  陶洛村:北宋時村名“陶樂”,因樂氏在此居住,燒製陶器,生意興隆,安居樂業,故名,後演變為“陶洛”。

  時莊:唐代村南部有一溝,建有石橋一座,村名為石橋莊,後演變為時家莊,後稱時莊。

  顏家樓:明嘉靖年間,嚴嵩孫女嫁與孔子64代孫、衍聖公孔尚賢為妻。怕孫女思念家鄉,故在此建樓及花園,供孫女玩賞。傭人們圍樓而居成為村落,名嚴家樓。後來嚴嵩犯事,人們改“顏家樓”。

  安吉莊:此村為明萬曆年間立村,是孔府的佃戶村,名安基莊,即安守本分之意。後來人們希望有個人的土地,便自行改名為安吉莊。

  書院:《闕里文獻考》載:洙泗書院,在曲阜城東北八里,泗水經其北,洙水帶其南,……考書院乃孔子故講堂也,舊亦名學堂。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甕猶存。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擊破董憲於昌慮(滕縣東南),過魯,坐孔子講堂,顧指子路室謂左右曰:此吾太僕之室也。其後學廢,遺址存焉。元順帝至元年間,五十五代孫曲阜縣尹孔克欽在舊址建書院。因此處原有大片槐樹林,初村名槐行村,建書院後,改名書院。

  張陽:據考證,北宋時,此地有張、馬、田三姓人家在此居住,因臨泗河渡口,張姓人多,故習稱張家河口,又因村居泗河之北(古泗河在現孔林前),河以北為陽,又習稱張陽河口。

  犁鏵店:原有神農祠,坊額題有“粒食之源”,相傳為炎帝試犁的地方。《闕里志》載,犁鏵店在城西五里,古冶鐵場地。《夏氏家譜》記載,從明朝時期,該村的鑄造業作坊就很發達興旺,並以鑄造犁鏵為主。

  東、西、南河套村:光緒年間,山洪爆發,沂河在村東300米處決口,形成一條新河,將村南隔開,故名南河套,河北部分又一分為二,稱東西河套。

  萬柳莊:相傳村內有位勤勞的農民,在村邊、河畔、荒地上栽植柳樹,年復一年,直達萬棵時才開始砍伐,並伐一棵栽一棵,遂成富戶。臨終囑咐兒子:你要伐一棵載一棵,這樣永遠伐不完,你也永遠不會窮。但是其子不肖,只伐不栽,直至伐光。後窮苦而死。

  土門:明天啟年間《關帝廟碑》載村名東忠裡。因村西有南北向土嶺,中間缺口如門,故易名土門。

  陵城:1979年,一村民挖出一塊石碑,上書“大唐南陵”字樣。看來,南陵在唐代已有,村旁有一小村名玉蘭村,後與南陵連成一片,曾名蘭陵。舊時村周圍曾築圍牆、寨門、吊橋等,習稱蘭陵城。相傳明洪武二十二年,魯荒王朱檀在鄒縣尚寨設行宮,常常來往其間。一次,到行宮煉製仙丹,招致餌金不藥,毒發傷目,急返魯王府,行至此村南石橋而薨,故石橋名“晏駕橋”。朱檀死後停靈於此,故村改名“靈城”。明朝滅亡,村改名陵城。

  章棗:元代,張氏最早在此定居。清康熙年間,植棗樹成林,棗大而甜聞名四方,故村名章棗。

  駐蹕:《陳氏家譜》載,唐代陳姓來此定居。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來曲阜祭祀孔子在此暫住,故村名駐蹕。

  

五福莊:在鎮駐地西4公里。清乾隆年間,王姓一家父子五人遷入此村,習武聞名四方,世稱父子為“五虎”,遂村名為“五虎莊,亦稱“五夫莊”,後演變為“五福莊”。

  古路套:在鎮駐地北5公里,明萬曆年間沈姓來此定居立村,因臨沂河渡口,位於三條古路交叉處,故名古路套。

  小雪:最初此村村民由西面的大薛村遷此定居,故名小薛村。相傳,明初魯王從尚寨行宮回兗州,途經此村,適逢天降小雪,後來演變為“小雪”。

  魯賢村:始建於春秋時期,據《闕里文獻考》載,魯賢祠在曲阜東南二十四里魯賢村,為魯人微生高、微生母故居,後人建祠以祀。二生立品孤闢,《高士傳》雲:微生自食其力,取山澤場圃之利以自殖,為魯虞官(掌管山澤的官),如苑監園吏之類。今種樹養生之書多本二微。當時人認為他為人爽直、坦率。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醋焉,乞諸其鄰而與之。”意思說:“人家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認為大家的話說過分了,他並不符合這種修養。有人向他要一杯醋,他沒有,自己便到別一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給這個要醋的朋友。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好,很講義氣,但不算是直道。”

微生畝嘗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微生畝對孔子道:“你為什麼這樣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吧?”孔子道:“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討厭那種頑固不通的人。”

  宣村:相傳,此村始建於春秋時期,為魯國大夫叔孫僑如的封邑。叔孫僑如諡號宣伯,其後裔在此定居,以宣為氏,後取名宣村。

  息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向他們求教);及其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也。乃還息乎陬鄉,作《陬操》以哀之。幹澤而漁,蛟龍不遊;覆巢毀卵,鳳不翔留。慘予心悲,還轅息陬。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孵則鳳皇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闢之,而況乎丘哉'!

  終吉:相傳,西漢末年,王莽即位,其部將追趕劉秀至此,劉秀無處藏身,喜遇農夫耕地,農夫讓劉秀躺在深墒溝內,用犁子翻土埋上。追兵至此,劉秀已無蹤跡,故名。又說孔子五十五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克堅,當時主持孔子祭祀,並在京中兼任他職,及年老致仕歸,與城東南十里許修別墅,盛栽花草樹木,以便遊覽餐食,娛樂晚年,因名其村曰終吉。取於《易經·隨卦》: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謂賢者隱于山丘園林之內,上命詔求,委其束帛。戔戔,禮之多。束帛者,聘賢之禮也。隱于山丘園林之內,是吝。終吉,是上命詔求,委其束帛。戔戔:禮盛官尊。

  夏侯:相傳,三國時曹操部將夏侯惇、夏侯淵在此屯兵,製造兵器,操練兵馬,分東西二屯,東屯即今東夏侯,西屯即今西夏侯。因夏侯惇操行清儉,餘財輒以分施,故後人以其姓氏名村,以示紀念。

  張曲:村原名張舒曠,北宋末年,張氏來此定居立村,傳至第十代張舒曠,以人為村名,後來村莊擴大,委曲長數里,故易名張曲。後來分村一二三四張曲村。

餘村:因低窪易澇明初遷今址,名移村。此地水源充足,年年有餘,故改稱餘村。

大煙莊:與鴉片無關。明中葉立村,因南有土旺村,初名后土旺,簡稱后土。村南有山泉,名潘家泉,俗稱澇眼坡。村內地勢低窪,常受澇被淹,故名淹莊。清康熙年間演變成煙莊。

  魯源:該村歷史悠久,此地原為邾城,亦稱小邾國城。因曲阜沂河、張馬河和山洪之水匯流於村東而西去,又昌平山下多泉,舊有七七四十九泉之稱,泉水匯入沂河,故稱魯源。

  長座:《鄒縣地理志》載:郰邑在城東北五十里之長座村。長座乃魯之長莝城。魯之長莝乃叔梁公(孔子父)為郰邑大夫處。後演變為長座。

  顏母莊:此村歷史悠久,相傳孔子母親顏徵在生長於此。故名。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名丘,子仲尼。為諱孔子名,稱尼山。古人諱名不諱字。

  泗河:發源於泗水縣東部的泉林,因“四泉併發”:響水泉,趵突泉、洗缽泉、紅石泉。

  洙水:俗稱孔林中小河。據《闕里文獻考》記載:此非古洙水也。古之洙水即今泗河。而古之曲阜稱之泗水處則在今城北“萬古長春”坊前的一條東西地下沙帶。原有文津橋。原因是北魏後,洙泗亂流,至縣境不復分。從此,泗河到淤塞而廢。

  逵泉:據清康熙十九年《山東全河備考》載:曲阜境內古有名泉28處,或入沂入泗,輸入運河。在28古泉中,形成較大泉群的有三處,即逵泉群;洙、泗河泉群,位於現在的稻香街附近;溫泉泉群,在張曲村附近。

  逵泉群,泉源在小泉村東,即今曲阜市體育場東南,俗稱大泉頭,現俗稱洗臉盆。泉群由逵泉、兩觀泉、近逵泉、車輞泉、雙泉、茶泉(金代党懷英題碑)、柳青泉、曲溝泉8泉組成。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內東側,相傳為孔子親植,原有3株。唐人《封氏見聞記》記載:曲阜縣文宣王廟前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三樹。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所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又復生。金貞佑二年毀於兵火,僅存樹樁。明初復生,明末死。清雍正年間復生新條。乾隆年間樹高丈餘。乾隆末年不再發葉,死而不枯,四十年代末復生。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贊此樹道:驕龍怪,挺雄姿。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