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金、青年回鄉村——“兩進兩回”綻放婺城“鄉創”之花

科技、資金、青年回鄉村——“兩進兩回”綻放婺城“鄉創”之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鄉村振興”如滾滾春雷,奏響了中國大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嘹亮號角。此前,浙江省召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併發布了關於實施“兩進兩回”行動的意見,推動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婺城區全面啟動“十鄉百村”鄉創行動,如一場緊跟其後的及時雨,圍繞鄉創項目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澆灌諸多鄉創項目如雨後春筍,蓬勃而出。在不久前的2019婺城首屆發展大會上,500多位海內外鄉賢和婺城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謀發展。大會期間,共簽約31個項目,廣泛涉及鄉村振興、信息經濟、智能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健康等多個領域,充分引導鄉賢攜資金、科技回鄉,為婺城區鄉村振興按下快捷鍵。

科技、资金、青年回乡村——“两进两回”绽放婺城“乡创”之花

山野田園裡的綠色“鄉創”

北山山脈涓涓而下的第一口山泉,灌溉了山水羅店,更滋養了羅店百姓恬淡富裕的好日子。

北山之巔是盤前村。盤前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改革開放後改稻種蔬,引進大棚、噴滴灌等現代農業設備,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共有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每天40噸蔬菜由村裡的6個大卡車統一運往山下批發市場,分銷省內外,年產值1200多萬元。盤前村的氣溫常年比山下低6度。近幾年,村裡發展農家樂及民宿,成為金華市民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北山腳坐落著山下曹村。山下曹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從事盆景產業,種植面積200多畝。連續兩屆“枇杷節”讓這裡的2000多畝枇杷林遠近聞名。目前,山下曹村正在開展相關調整,致力於發展綠色經濟。

立足既有自然資源,依託現代化農業技術,種植並外銷特色農產品,進而實現原始資本積累,實現規模化經營,這樣的綠色“鄉創”模式,同樣在婺城的西北角綻放了一朵動人的富民“山茶花”。

從村集體負債3萬元的貧困村到全村存款總額超過一億元的致富村,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黨員帶頭,踏著時代大浪,探索出了一條茶花產業富民路。30多年間,茶花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先進,村容村貌越來越美,村民們紛紛從低矮的小平房搬進了花園小洋樓。下張家村的這朵山茶花走出婺城,走向國際,成為金華的“金名片”。眼下,這朵金茶花沐浴在了新時代的東風裡。

說起下張家村,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金華有名的“茶花村”,一年一度的“茶花節”就在這裡舉辦。村子裡到處都是茶花苗圃、花園洋房,有茶花主題文創園,還有被稱作“茶花基因庫”的國際茶花物種園。早在7年前,靠著種植茶花,全村900多人的存款加起來就超過了一億元。全村只有1050畝耕地,卻帶動了周邊幾十萬畝土地上的茶花經濟。茶花苗木業成了婺城區“休閒旅遊之花”產業佈局的重要載體。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世紀70年代,下張家村還是個貧困村,村集體負債3萬元。30多年裡,下張家村趕上了改革開放,又遇上了鄉村振興,貧困村成了“億元村”。

科技、资金、青年回乡村——“两进两回”绽放婺城“乡创”之花

婺秀山水畔的旅遊“鄉創”

白沙溪是婺城的“母親河”。白沙溪與白門線並長纏綿,起伏依偎於南山腳下。水流之處山林茂密,峰巒秀麗,水道因山谷時而開闊時而緊緻,細窄處碧水深潭,寬闊處鷺舞沙洲,美不勝收。因為常年二十幾度的金蘭水庫冷水,讓茭白保持著特有的爽口鮮嫩。2016年,中央電視臺《從農田到餐桌》紀錄片讓全國觀眾記住了它;2018浙江精品果蔬展銷會金獎,更是見證了它卓絕的品質。附近的裡陽西瓜種植歷史悠久,裡陽的肥沃土地加上金蘭水庫有充裕的水流灌溉,裡陽成為傳說中的西瓜村。

涓涓白沙奔湧而來,澆灌出農耕人的滾滾財源。每年的“山水四項”公開賽拉動農產品銷售數百萬元。今年的“治水文化節”帶動西瓜單品銷售額達36160元,琅琊鎮浩仁及其裡陽、棠坑源自然村320畝瓜田裡結出了農民致富的“金鑰匙”,惠及百姓400餘人。

婺城的靈秀山水賦予了智慧的婺城人以因地制宜開展鄉村振興的啟迪。每一個鄉村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每一寸土地都有它值得懷想的意義。

銀坑村位於婺南山區,每逢週末都有五六百人驅車兩個小時來到這裡。銀坑早已成了婺城人的紅色朝聖地。血雨腥風的年代,開國大將粟裕曾在此建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根據地。銀坑村文化禮堂,泛黃的書頁、上鏽的油燈、早已硬化的橡膠水壺……一件件帶著歷史年輪的陳列講述著高舉旗幟踐初心的紅色過往,深深烙刻進參觀者的心裡。

黨員宣誓,學生研學,每年數萬人追隨紅色足跡訪問銀坑。臨近年關,文化大禮堂的舞臺上,都會舉辦熱鬧的“農民村晚”。鄉里鄉親粉墨登場,載歌載舞,追憶紅色往事,共話新時代新風尚。

在閃閃紅星的照耀下,婺商迴歸,人才迴歸,為銀坑的鄉村振興助力,農產品、民宿等系列鄉村產業大步向前。

科技、资金、青年回乡村——“两进两回”绽放婺城“乡创”之花

風雅村居間的人文“鄉創”

雅畈是婺城區出了名的非遺古鎮。在省級文保單位婺州窯雅畈鎮漢灶村遺址,一支古婺窯火傳承2200多年生生不息。始於兩漢,盛於隋唐,這裡的每一寸草木山林、泥潭流水,融入工匠們的勤勞與智慧,百鍊成瓷,成為歷史長河中的藝術明珠與動人煙火。雅畈老街因水而興,廳堂林立,是典型的龍頭魚尾路路通的商業古街。國家級文保單位“七家廳”、老街民俗園等人文景點無不彰顯婺派建築藝術與古代商業文明。還有羅芳橋摩崖石刻、壽溪“月牙灣”、杜鵑王國等自然景觀,以及雅畈肉餅、黃鱔面、七隊饅頭等傳統美食,雅畈無處不精彩。

如今,漢灶村重新燃起了熊熊窯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在這裡主持建成中國婺州窯博物館園區,容納博物館、大師工作室、產品展銷、技藝體驗等內容,架起婺窯古今傳承,由事業向產業邁步的橋樑。眼下,不少企業慕名而來,將婺窯量產瓷推上了網銷熱門單品。

據悉,雅畈鎮將依託婺窯主題,整合老街、鬥牛、月牙灣、摩崖石刻等地方性文化資源,驅動“文化+”鄉創經濟。

無獨有偶,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是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巖頭村位於仙源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地處梅溪灣,山水風光得天獨厚。對外交通便利,金安大道貼境而過,距離金華市政府9公里,距離湖海塘新區和金華動物園約5-10分鐘車程,BRT5號線直達,有極佳的區位優勢。

巖頭村坐落在金華最美溪流——梅溪江畔,山水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史傳“先有靈巖禪寺,後有金華府”,留有靈巖禪寺遺址,是著名婺劇《僧尼會》故事的發源地。巖頭村發展有非遺文創體驗、戶外拓展、鄉村休閒等旅遊業態,禾居蠟染等非遺體驗項目已有一定知名度,綠道、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餐飲、民宿等旅遊基礎配套完善,節假日遊人如織。

目前,安地鎮巖頭村康旅文創綜合體項目已經落地。項目總面積2003畝,有田有林有水,其中耕地面積1267畝,林地157畝,水域85畝。一期500畝土地整治已完成。項目定位為農旅文旅康養多業融合發展的綜合體,可利用巖頭的山水風光、靈巖禪寺、閒置特色民居以及流轉的土地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融農旅、文旅為一體的田園慢生活綜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