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黄河被称为中华名族的母亲河,但这个母亲的脾气是极为暴躁的,随便发上一次火,都可能会让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搭上性命。所以治理黄河自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在清朝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焦作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就先后5次决口。康熙曾派后来的雍正皇帝亲临武陟治理水患。等到了雍正皇帝继位,就命人继续加固堤坝。为了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更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雍正特下诏在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敕建嘉应观。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北院正门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前石狮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前石狮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前石狮包袱角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前石狮细节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前石狮细节

清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清朝的工部曾颁布了建造房屋的官方规范《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但河南的工匠大多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往往不严格按规范来。因此河南的绝大多数清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河南地方特点。但嘉应观是由雍正皇帝下令敕建的,派的可是御匠,当然也就严格按照《则例》中的规范来建造,所以嘉应观是“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另外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门票和停车价格公示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山门,雍正皇帝亲笔“敕建嘉应观”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嘉应观全景导览图

虽然叫“观”,但嘉应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观,因此里面一个道士也没有。修建时是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因为是雍正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其建筑地位非常高,建筑风格形似故宫,又有“黄河故宫”之称。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御碑亭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御碑亭内铁胎铜面碑碑座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御碑亭内铁胎铜面碑

嘉应观规模极其宏大,占地140亩,分为南北两院,中间隔条大路,南院原有戏楼、牌坊等。只不过去的时候南院在大规模的翻建维修,并未对外开放。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鼓楼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鼓楼上眺望御碑亭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钟楼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钟楼前石马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严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严殿

而现在收门票能参观的就是北院的建筑群,门票为40元,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中大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中大殿内塑像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中大殿一角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中大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姊妹椿和东龙王庙

嘉应观开放的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恭仪门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水清碑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重修嘉应观碑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庙产碑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庙产碑

前院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楼上高悬大铜钟一口,系雍正初年造;而鼓楼上层祭神圆鼓却已无存。钟鼓楼蓝色的琉璃瓦顶配与朱红色的楼身,显得十分大气。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风调雨顺门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禹王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禹王殿

中大殿,又名金龙殿。位于前殿之后,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筑,孔雀兰琉璃瓦覆顶,斗拱雄奇,恢宏壮丽,气势磅礴,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当地的老百姓又叫此殿为“无尘殿”,因为自敕建嘉应观至今,已近三百年了,但中大殿内从不用打扫,也不沾灰尘,不结蛛网,少有飞鸟,非常神奇。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道台衙署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道台衙署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黄沁厅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小竹林

禹王殿为北院中轴线之上最后一栋建筑,里面供奉的是治水有功的大禹。禹王阁东西两侧群房各九间,成“T”形。东为风神殿,西为雨神殿,这里供奉着24位自然神,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傅作义办公旧址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傅作义办公旧址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傅作义办公旧址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傅作义办公旧址院

道台衙署,位于嘉应观西院,是清朝河北道道台处理治河及灭蝗事物的办公场所,设黄沁厅、2间河兵房、2间厢房,衙署北端的院子是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旧址。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河道衙署(嘉应观治黄博物馆)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河道衙署抱鼓石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河道衙署内景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民国立石碑

河道衙署,位于嘉应观东院,是雍正治理黄河的办公衙署,设议事厅、2间执事房、马厩等。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治黄博物馆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西执事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治黄博物馆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治黄博物馆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三清殿

焦作武陟嘉应观,没有道士,是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观内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灵,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