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应:敢“吃螃蟹”的致富带头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进入12月,秦安县中山镇佘王村天气逐渐转凉,连空气中都夹带着丝丝寒意,但王佩应的蔬菜大棚附近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支钢筋架的、给蔬菜棚顶“盖棉被”的、在蔬菜棚里劳作的……

身高一米八五的王佩应,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只见他脚上踩着破旧的解放鞋,斑斑点点的泥巴沾满了整条裤腿,看上去与往常在蔬菜大棚劳作的农民并无两样。

但他,却确实非同寻常。

王佩应是佘王村村民,也是村里唯一的致富带头人。去年,在浙江经营袜子厂的他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经营蔬菜大棚,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

“这可是我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王佩应蔬菜大棚里打工的村民笑着说。

中山镇海拔高,气候寒冷,历来都以种植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从来没有人尝试在这里发展蔬菜大棚。

“刚开始试种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能不能行。”王佩应说,然而看到村民们依旧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从流转土地、搭建大棚到种植蔬菜,王佩应事事亲力亲为。有次,由于聘请的蔬菜种植技术员不了解佘王村情况,在种植西红柿时过于密集,导致蔬菜大棚被坠塌陷。了解情况后,王佩应整天钻在蔬菜大棚里研究、尝试,寻找合适的种植距离和密度。

“去年试种的十个蔬菜大棚,虽然中途有塌下来的,但是整体效果还可以。”王佩应说,今年他改良了大棚建设、土壤、种子等,又新建了30个蔬菜大棚,如果效果不错,可以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蔬菜大棚。

从小尝过苦日子的王佩应深知村民的艰辛。看到村里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今年以来,他以每亩400元的价格陆续流转了中山镇1600亩土地,种上了花椒树、桃树、苹果树等经济作物。

“没有佘王村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些年袜子厂生意不错,我也赚了点小钱,应该回来帮助父老乡亲们一起富裕。”王佩应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说,把土地流转过来,村民可以拿到流转费和打工工资,如果试种成功,大家还可以跟着一起干。

既种植蔬菜大棚又流转土地,如果本钱收不回来,怎么办?“自己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对这样的疑问,王佩应告诉记者,从决定回来的那天起,他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不管多难也要带领父老乡亲们一起致富。

从外出打工到自己创业当老板,再到返乡二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虽然经历着各种发展困境,但王佩应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致富全村”!

王佩应:敢“吃螃蟹”的致富带头人

在蔬菜大棚劳作王佩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摄

王佩应:敢“吃螃蟹”的致富带头人

王佩应正在和村民一起能蔬菜大棚“盖棉被”。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