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應:敢“吃螃蟹”的致富帶頭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進入12月,秦安縣中山鎮佘王村天氣逐漸轉涼,連空氣中都夾帶著絲絲寒意,但王佩應的蔬菜大棚附近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支鋼筋架的、給蔬菜棚頂“蓋棉被”的、在蔬菜棚裡勞作的……

身高一米八五的王佩應,在人群中格外顯眼。只見他腳上踩著破舊的解放鞋,斑斑點點的泥巴沾滿了整條褲腿,看上去與往常在蔬菜大棚勞作的農民並無兩樣。

但他,卻確實非同尋常。

王佩應是佘王村村民,也是村裡唯一的致富帶頭人。去年,在浙江經營襪子廠的他毅然決然地返回家鄉,經營蔬菜大棚,種植花椒等經濟作物。

“這可是我們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王佩應蔬菜大棚裡打工的村民笑著說。

中山鎮海拔高,氣候寒冷,歷來都以種植小麥等傳統作物為主,從來沒有人嘗試在這裡發展蔬菜大棚。

“剛開始試種的時候,我心裡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行。”王佩應說,然而看到村民們依舊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還是決定試一試。

從流轉土地、搭建大棚到種植蔬菜,王佩應事事親力親為。有次,由於聘請的蔬菜種植技術員不瞭解佘王村情況,在種植西紅柿時過於密集,導致蔬菜大棚被墜塌陷。瞭解情況後,王佩應整天鑽在蔬菜大棚裡研究、嘗試,尋找合適的種植距離和密度。

“去年試種的十個蔬菜大棚,雖然中途有塌下來的,但是整體效果還可以。”王佩應說,今年他改良了大棚建設、土壤、種子等,又新建了30個蔬菜大棚,如果效果不錯,可以帶領村民們一起發展蔬菜大棚。

從小嚐過苦日子的王佩應深知村民的艱辛。看到村裡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今年以來,他以每畝400元的價格陸續流轉了中山鎮1600畝土地,種上了花椒樹、桃樹、蘋果樹等經濟作物。

“沒有佘王村就沒有今天的我,這些年襪子廠生意不錯,我也賺了點小錢,應該回來幫助父老鄉親們一起富裕。”王佩應邊忙著手裡的活計邊說,把土地流轉過來,村民可以拿到流轉費和打工工資,如果試種成功,大家還可以跟著一起幹。

既種植蔬菜大棚又流轉土地,如果本錢收不回來,怎麼辦?“自己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對這樣的疑問,王佩應告訴記者,從決定回來的那天起,他就做好了思想準備,不管多難也要帶領父老鄉親們一起致富。

從外出打工到自己創業當老闆,再到返鄉二次創業,成為致富帶頭人,雖然經歷著各種發展困境,但王佩應心裡始終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致富全村”!

王佩应:敢“吃螃蟹”的致富带头人

在蔬菜大棚勞作王佩應。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白永萍攝

王佩应:敢“吃螃蟹”的致富带头人

王佩應正在和村民一起能蔬菜大棚“蓋棉被”。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白永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