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一戶一塊田” 水肥一體化 飯碗端得穩

張掖市堅持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升耕地地力,為農業規模經營打好基礎。

今年以來,張掖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三農”工作論述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責任擔當,抓好目標任務的落實,推動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12月3日,記者走進張掖市各縣區農村,看到到處是一幅渠暢路通人歡笑、建好良田惠民生的喜人景象。

今年在張掖各級農業部門的積極爭取下,省農業農村廳下達張掖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8.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25.35萬畝,其他高標準農田3.45萬畝),其中甘州區7萬畝,臨澤縣4萬畝,高臺縣5.5萬畝,山丹縣4.3萬畝,民樂縣8萬畝。

任務下達後,張掖市積極部署分解建設任務,抓緊落實項目選址,及早開展勘測設計,按時編制上報項目初步設計文件和年度實施計劃,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確保了項目紮實有序推進。

為著力解決現代農業發展制約瓶頸,今年,張掖市積極推行“一戶一塊田”改革,在農民充分自願的基礎上,堅持小範圍調整,對農田進行重新規劃,採取互換並地的方式,通過採取集體耕地連片平整、集中流轉;社零散耕地劃區平整、定等分配;空心社耕地置換集中、平整租賃;相對集中耕地整社平整、統一劃分四種模式,對土地進行平整後,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推行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種植。

張掖市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作為夯實農業基礎來抓,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實施絲路寒旱農業、鄉村振興示範帶、生態項目保護治理等重點項目。隨著一個個項目的實施,帶動了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同時,打造的高標準農田吸引了一大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競相來臨發展,通過他們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最終實現耕地向產業基地轉變、農民向產業工人轉型。臨澤縣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全縣土地流轉面積14萬多畝,佔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把先進的經營理念、實用技術等要素融入農業,實現了帶動小農生產和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雙贏目標。

張掖市聚焦制種玉米、高原夏菜、戈壁農業等,大力推廣玉米去雄收穫、蔬菜育苗移栽、農業物聯網、全程機械化集成栽培等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著力破解主導產業發展的瓶頸。著眼節水、節藥、節肥、節能,加大深松整地,水肥一體化、高效植保、殘膜回收、產品儲藏保鮮等技術的推廣,助力現代農業綠色發展。

伴隨著農業規模化發展,在張掖各個高標準現代農業示範園,工人只需拿出手機,就可對溫室進行自動化管理……輕簡化設施農業建造、溫溼度自動控制、水肥一體化耦合應用等一批農業新技術在田間展現出巨大生命力。

冬日的戈壁荒灘空曠荒涼,“風大、沙多”是戈壁灘的寫照。但在臨澤縣,成排成行的棗樹上掛滿了紅紅的大棗,累累碩果壓彎了枝條。這裡的棗因獲得有機認證,價格高出了普通市場的好幾倍,並嚴格執行有機種植的程序,不使用化肥,全部使用農家肥。

初冬時節,臨澤縣鴨暖鎮五泉村、張家灣村的村民又熱火朝天地忙碌了起來,作為“一戶一塊田”試點,五泉村往日的“巴掌田”小塊田被大型推土機推去田埂後,變成了大片大片整地。以前的地太分散,灌水都會引發矛盾。現在整成大塊地後,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推行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機械化操作方便,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人飲工程,節省了化肥等生產成本投入,通過節本增效、增收減負,預計畝均增效37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