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特旗:黃河漁村裡,幸福、感恩話兒多

“共產黨與母親河,給了我們今天幸福新生活!”談起今天的幸福光景,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東海心村武二才老人由衷地感嘆道。

1947年,武二才出生在此地,也是大樹灣養魚協會現任會長,聊起過往,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唏噓不已。

在武二才孩童時代,爺爺曾告訴他,據說在清朝以前,這裡一到汛期河水氾濫,村子中心位置地勢較高,而周圍一帶相對平坦,河水大量匯聚,登高遠眺一片汪洋,人們誤認為是東海,村名也由此而得。

“東海心水汪汪,只出魚兒不出糧。”在老百姓中間流傳的這句無奈之語,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村子的真實寫照。

“黃河寧,天下平。”1952年,國家和地方開始修築國堤,而今建設得更是固若金湯。昔日黃河畔的小漁村,2018年入選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現在民間又流傳一句話:“東海心好地方,又出魚兒又出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為養魚和搞旅遊接待,讓興昌漁村老主人李忠勇的腰包鼓了起來,也給兒子創下一片殷實產業。如今,二兒子李曉瑞已接手兩年有餘,並註冊成立鄂爾多斯沿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運營得更是風生水起,去年經營收入800多萬元。

“魚塘241畝,主養鯉魚、鯽魚、草魚和鰱魚。另外,有10畝觀賞魚、10畝荷花,700多平米建築面積,17個雅間、一個大廳,一次接待遊客400人。”78歲的李忠勇精神矍鑠且記憶力好。

“去年,僅我一家接待遊客就有4萬多人,今年預估要達到5萬人。”李忠勇樂呵呵地說,“村民們住在黃河邊、喝著黃河水、養著黃河魚,我們不僅要感恩,更要反哺母親河。”

“是啊,依黃河而居,因黃河而富,全村有養魚戶107戶,31家魚餐館,戶均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武二才進一步補充。

在東海心村劉家營社的鄉村小路邊上,兩個綠色大集裝箱引起了我們好奇。

“見過集裝箱養魚嗎?見過水麵上種植綠色蔬菜嗎?”武二才笑著,賣起了關子。

走近一看,只見箱內的魚兒不時地上下翻騰著,旁邊的魚塘水面上,則試種著綠色蔬菜。

“這是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養殖項目,是農業部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及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主導的一種綠色生態魚類養殖模式。”武二才說。

東海心新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福寬介紹:“傳統養殖一畝魚塘產出2000斤魚,這一個30立方米的集裝箱就能產出5000斤魚,而且還能養一些鱸魚、黑魚等名特優品種。”

張福寬的養殖心思不僅僅在魚上。今年,他又從村民手中承包了1200多畝閒置鹽鹼地種植水稻,用其中100畝土地養殖了8萬餘隻螃蟹,還試著養綠頭鴨、紅嘴雁、白鵝、地蹼等2300只水禽。

魚香,荷韻,田園,鄉村。近年來,東海心村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產業、人文優勢,在“大樹灣黃河魚”本土知名品牌的帶動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聽晨雞報曉,觀魚翔淺底,聞稻花飄香,享田園風情,這是多少人夢想的詩與遠方,東海心村吸引來大量遊客的仰慕,還留住了投資者。

四年前,樂築微旅度假村負責人周蒙來到這裡考察項目,天藍、地綠、水清的東海心村讓他萌發了一個想法。不久後,以餐飲、娛樂、民宿、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村便建成了。

這幾年中,周蒙結合樹林召鎮的發展規劃,加強旅遊與農業、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完善了服務設施,優化了遊客體驗,升級了活動內容。

如今,海心島非遺小鎮已正式投入運營,內容包含剪紙、扎染等13種非遺傳承工藝技術,成為當地和周邊地區學生研學旅遊的佳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裡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今後,不僅要響應國家號召,保護好母親河,更要結合綠色發展理念,把鄉村旅遊推到一個更高的發展層面。”東海心村村民委員會主任高瑞平如是說。

碧波盪漾,魚躍龍門,落霞群鶩,葦花綿延,好一幅新時代漁村新景。黃河逶迤東去,東海心這個小漁村的變化還在發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