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可能對於如今的大多數人來說,對所謂中國製造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太深的感覺。畢竟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業大國,早已處於物質極大豐富的狀態。可是很少有人能想到三十年前,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現代化製造業起步之初是如何的艱難。因此也很難想象,如今中國取得的成績是多麼的輝煌。就以汽車製造業來說。如今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同時也是全球汽車生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2018年生產了2780.9萬輛汽車。你能想象僅僅是三十年前,中國第一次引入汽車生產線時,只能生產配套的電池、天線和輪胎。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每當有人質疑”中國用三十年走完國外上百年的工業化道路“這句話的時候,只要看一看中國製造業的代表,汽車產業是如何在三十年之間,從幾乎為零到如今不但年產數千萬輛汽車,還為國外廠商提供數量龐大的配套,就應該明白,這絕對不是一句假話。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家進入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是德國的大眾,也知道第一輛在中國生產的引進車型是桑塔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初決定引進生產線後,德國大眾的專家來中國考察中國製造企業的配套生產能力時,驚愕的發現,中國企業能為桑塔納生產的符合標準的配套零件,只有蓄電池、天線和輪胎。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當時剛剛從災難中走出來的中國,第一次打開國門看世界,想要引入現代化汽車生產線。但是當一汽、二汽、南汽、上汽等中國的汽車製造廠去找國外的汽車美日大品牌尋求合作時,都遭到了拒絕。無奈之下,找了當時弱一些的大眾,而大眾也有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雙方一拍即合,願意轉讓16項專利給中國。而德國大眾,也是當時唯一一家,既願意出錢、又願意出技術的外國車企。只是當大眾的工程師來到中國,卻沒想到中國製造企業的情況比想象的還要糟。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雖然當時中國也能生產汽車,但是卻基本都是手工製造,裝配,根本沒有所謂標準件的概念。每年5000輛汽車的產量,連大眾一天的產量都不到。當時也有很多中國企業參與桑塔納國產化的零件招投標,但發現生產的產品卻根本無法達標。這些中國企業根本無法理解德國大眾的一些質檢標準,比如方向盤的測試指標有100多項,而中國的測試指標只有6項。而車喇叭要經過上萬次的老化測試。但是有一些中國製造企業,努力去改進生產技術和工藝,最終取得了為桑塔納生產配套的資質。而一旦獲得這個資質,其它汽車生產企業馬上會跟著下訂單,而且免檢。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當初的一大批配套企業,正是在這個時期快速的成長起來,如今有很多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巨頭企業,如大家都熟悉的福耀玻璃、呂巷後視鏡。而到了1997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之後,桑塔納轎車的國產率達到90%,可直至2009年,20多年過去才最終完全實現100%國產化。而今天,中國幾乎可以製造任何款式的轎車,這背後,是中國汽車工業零部件體系的成型、完善與發展。

從只能生產天線、輪胎,到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汽車產業三十年鉅變

當然雖然,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製造業並不強。就以汽車工業為例,雖然我們能生產兩千多萬輛整車,但是如今仍然無法生產高端發動機(普通的發動機我們已經能基本自主設計生產),而自動無極變速箱更是弱項,幾乎要靠進口。這卻是汽車產業最核心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這也是中國這三十年的製造業發展,幾乎所有行業都有的短板。因此現在我們更需要的是,繼續深入逐漸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掌握核心技術,這樣才能面對未來越來越複雜的環境。

【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小編,跟蹤最新科技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