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

古詩詞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一種情懷。

古詩詞是最美的語言,當你真正用心去研讀時,你會發現中國詩詞浩如煙海,但每一首詩詞都是詩人心底情愫的流露。

古詩詞是詩人心中無盡言語的訴說,在他們的筆下我們彷彿看到了各個朝代的繁華與興衰。

本文整理了當代書法家李文志老師的五幅古詩詞書法,同大家一起鑑賞。

古詩詞鑑賞一、

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李文志四尺橫幅新品行書《知足詩》作品來源:易從網

《知足詩》

北宋·邵雍

無憂無慮又無求,何必斤斤計小籌?

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遨遊。

知足勝過長生藥,克己樂為孺子牛。

切莫得隴猶望蜀,神怡夢穩慢白頭。

《知足詩》給了人們一條生活法則——“知足常樂

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27日),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於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讀書並遊歷天下,並悟到“道在是矣”,而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古詩詞鑑賞二、

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李文志古詩詞書法《陋室銘》作品來源:易從網

《陋室銘》

唐朝·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告訴我們:一個人受不受人的尊敬不在於它的家是否華麗,而在於這個人人品怎麼樣。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 (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古詩詞鑑賞三、

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李文志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作品來源:易從網

《念奴嬌·赤壁懷古》

北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從東坡居士的詩詞中,體會到一種大丈夫豁達大度的氣慨和豪放雄邁的氣魄.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古詩詞鑑賞四、

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李文志詩詞書法《臨江仙》作品來源:易從網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是非成敗於人生而言,只不過都是笑談罷了。”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朝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古詩詞鑑賞五、

品讀古詩詞書法 領略古人的智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李文志行書《誡子書》作品來源:易從網

《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詞之美,在於它給了人們想象和靈性。從風霜雨露,到草木鳥獸;從家國情深,到塞外戰場;感化人們對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關懷。古詩詞能提升你的心靈品質,培養人成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學修養的人。我們一起欣賞古詩詞書法,領略古詩詞之美,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喚起我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