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33.85萬人,涉及2310個自然村寨整體搬遷,佔全州總人口的10%,搬遷人口占比全國第一、規模全國第二,搬遷難度之大、任務之艱鉅、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黔西南州用了短短四年時間,規劃實施的“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於2019年6月20日在全省率先全部搬遷入住,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的“貴州奇蹟”。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搬出大山 書建兵 攝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幾十萬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化、石漠化地區搬出,進入城鎮集中居住,如何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從搬遷到後續扶持,創新實施新市民計劃“1+13”體系,為搬遷群眾“量身定做”惠民政策“套餐”,確保搬遷群眾樂享新市民,過上新生活。特別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在鞏固提升搬遷成效、抓實“後半篇文章”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新市民計劃”成為彰顯“中國之治”的貴州治貧實踐。

“量身定做”惠民政策“套餐”

作為國家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黔西南州8縣市中3個是深度貧困縣,141個鄉鎮(街道)中有極貧鄉鎮4個,1008個行政村中有貧困村629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65個,農村貧困人口大多數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嚴重地區。

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之一,國家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黔西南州搶抓政策機遇,按照貴州省“六個堅持”原則和“五個體系”要求,從政策設計層面做好統籌,2017年12月制定出臺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試行)》,將遷出地資源盤活、安置地管理治理、公共服務、就業創業、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組織建設等納入重點統籌、推進落實,全面保障搬遷入住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普安縣茶源小鎮新市民新區 鄒幼平 攝

有了頂層設計,易地扶貧搬遷實施就有了明晰的作戰書、行軍圖。

2018年,在深入推進《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試行)》落實上,研究出臺了產業發展、文化旅遊、教育發展、就業創業、衛生健康、資源權益、政策措施、兜底保障、社會治理、政策宣傳、智慧金州服務、社區黨建13項更具體、更易於操作的推進措施,進一步完善後續扶持發展保障,確保工作目標實現。

從發動群眾到規劃建設,從搬遷入住和後續發展配套,重點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1+13”政策體系,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現重大突破。

融入新環境,樂居新家園

望謨麻山,一度是貴州極貧的代名詞,是深度貧困縣望謨的“貧中之貧”。2019年6月,麻山跨區域整鄉搬遷完成,近萬名群眾從大山深處來到望謨縣、義龍新區、興義市,開啟了新生活。

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是黔西南州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的首批安置點,是由麻山鄉等15個鄉鎮貧困山區群眾搬遷入住後成立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初冬,“海孟壩”廣場上,大型的石榴造型象徵著社區各族群眾像石榴籽那樣緊密團結在一起;鄉愁館內,幾位村民正在觀看反映他們從山裡到山外、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市民變化過程的照片;該社區服務功能齊全,設備配備完善,新市民其樂融融……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義龍新區新市民社區廣場上的海孟壩石,是從望謨麻山搬來的,讓搬遷群眾有了心靈的寄託。

麻山社區共有搬遷群眾1067戶5770人,少數民族佔搬遷人口的63.43%。義龍新區在社區事務上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按照麻山原有地名建了“海孟壩”廣場,修建了“感恩館”“鄉愁館”,建了“鬥鳥林”,把麻山人對故土的記憶和民族文化也一同搬到了義龍;通過群眾選舉,從麻山群眾中選出了社區支書,讓麻山人管麻山人……

如今的麻山社區,“老人不迷路、娃娃走不丟、鄰里不吵架、忙了不喝酒,出門公交坐起走、醫院開在家門口、學校辦在社區頭、百貨超市樣樣有”,新市民宜居宜業,各族群眾共同進步,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點。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冊亨縣高洛街道新市民社區兒童快樂成長 楊興昌 攝

“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像麻山社區一樣,全州新市民小區均按標準規劃建設。興義市拿出極具商業價值的地塊,冊亨縣幾乎用盡縣城存量和預留髮展用地,最大化滿足群眾搬遷發展的需求……目前,全州已建成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36個,其中9000人以上的新市民居住區17個,新設立15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街道辦。

黔西南州認真落實省“六個堅持”“五個體系”部署,做到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六個堅持”。充分考慮產業配套、就業問題,36個新市民居住區同步規劃了近郊36個壩區農業園,36個錦繡坊,68個扶貧車間,完善了10個工業園建設,推進全域旅遊以及開闢公共服務就業崗位,基本解決33.85萬人中5.1萬名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搬遷群眾在布依錦繡坊就業 王國義 攝

全州共建成安置住房82501套681萬平方米,供水供電、排汙管網、綠化等基礎生活設施完備;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小學、中學174所,截至2019年秋季學期,已投入使用149所,新增就學學位5.39萬個;建成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衛生室、衛生院、醫院)63個,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醫問題;建設文化活動場所、管理服務場所,36個新市民居住區建成了社區綜合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文體活動、老年服務、兒童活動、平價購物“六個一”服務中心,以及培訓就業、醫療、社會保障、就學“四個一”公共服務站;按照綠色小鎮產業支撐的要求,同步建設了興仁薏仁小鎮、安龍蘑菇小鎮、貞豐糯食小鎮、普安茶源小鎮等安置配套特色產業集群,已建成配套產業項目100餘個,家庭作坊2000多家……

大步邁向美好新生活

如何實現從搬出來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考驗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幹部的工作智慧與責任擔當。安居、就業、就學、就醫……黔西南結合實際推出一攬子措施,使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融入幸福新生活,交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優異答卷。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 劉昌華 攝

堅持“安置區建在哪裡,黨的組織就跟進到哪裡”的原則,推進36個新市民居住區68個安置點黨組織全覆蓋。在搬遷人數1萬人以上的20個新市民居住區38個集中安置點成立15個街道黨工委,建立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等基層黨組織97個。同時,建立縣(市、新區)機關事業單位黨支部、新市民居住區附近先進黨支部、搬出地黨支部與新市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機制和搬出地、搬入地、上級部門共5947名領導幹部與新市民結親幫扶機制,有力促進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樂居新家園。

服務有了貼心人——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把崗位送到家門口,讓群眾就業。

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是貴州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近6000群眾搬遷到阿妹戚託小鎮居住,為讓村民儘快向新市民角色轉變,縣裡成立新市民服務中心,組建“黨員+街長+志願者”黨群服務隊,著力打造銀行網點、醫院、菜場、水電等種類齊全的“500米便民服務圈”,同步建立了“四點半”課堂“日間照料中心”等,使新市民加快融入城市環境。同時在小鎮設置就業創業中心,通過推薦就業、開放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新市民居住證同等享受相關政策——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望謨縣新屯街道辦新屯村黨支部副書記班向松向群眾講解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惠民政策。岑志福 攝

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文安學對自己當前的生活十分滿意,他說:“有了新市民居住證,我們就是城裡人,市民能享受的政策福利,我們都可以享受。”

持有新市民居住證,搬遷群眾享有納入安置地最低生活保障、免費職業介紹、子女免試入學等7類共39項實實在在的公共服務。目前,全州已完成戶口遷移3.16萬人,辦理新市民居住證30.69萬張。

醫療救助救民急解民憂——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蘑菇小鎮新市民社區 張德厚 攝

冊亨縣八渡鎮八渡村貧困戶劉學高為了給女兒治病,花了不少醫藥費,自從冊亨縣啟動特殊困難群體就醫救急資金以來,他不再因為給女兒治病花錢而犯愁了。該縣進一步健全完善《冊亨縣貧困群眾就醫救急機制》,整合“扶貧一日捐”、寧波幫扶資金以及其他社會捐助資金,建立貧困群眾就醫救急專項資金池,對身患重病又籌集不到治療資金外出就醫的貧困群眾,通過從資金池暫借方式,解決治病燃眉之急,待醫療費用報銷後再歸還資金池,循環使用,切實破解重病患者家庭臨時就醫資金籌措難題。目前資金池已籌集資金500萬元,累計辦理16戶16人次貧困群眾就醫借款,暫借資金260萬元。

新市民子女在家門口讀上好學校——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安龍縣蘑菇小鎮新市民社區小學,學生做課間武術操。張德厚 攝

保障新市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百分之百入學,是助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真搬實住的重要抓手,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黔西南在實施“教育立州”戰略過程中,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教育保障,不讓一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失學,確保每一名孩子都能有學上、上好學。在36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規劃配建學校174所,同時採取優質學校對口幫扶、優秀教師送教交流等方式,配足配強學校師資力量;探索創新以100%入學、100%“應助盡助”、100%因材施教、100%感恩教育、100%家庭教育、100%安全教育為抓手的“六個百分之百”有效途徑,有力推進新市民子女教育保障工作。新學期,黔西南州55420名新市民子女全部實現在家門口讀上了好學校。

有業可就有業可創——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促進高質量脫貧的黔西南實踐

搬遷群眾在城內附近就業 王國義 攝

以充分就業為重點,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勞動力培訓、產業配套、勞務輸出等促就業。

在居住區配套集體商鋪等商業設施,組建平臺公司統一營運管理,同等條件優先搬遷新市民經營,提供就業創業崗位6000餘個。以解決就業倒逼產業培育,依託區位、資源整合等因地制宜建產業,一些覆蓋州縣、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配套產業正在形成。興仁薏仁小鎮、安龍蘑菇小鎮、貞豐糯食小鎮、普安茶源小鎮等特色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促進了1.2萬名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創業就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山水鞋業”、扶貧車間進入義龍、晴隆、冊亨、望謨、貞豐等新市民居住區,解決了5000餘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實施萬名“繡娘”就業計劃,推進傳統技藝工藝商品化、市場化步伐,在新市民居住區建設扶貧車間31個,解決3000餘名留守婦女居家就業。

據統計,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18.3萬人中,實現就業16.2萬人,搬遷勞動力家庭全部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政府出資為16.38萬人搬遷勞動力購買了“就業險”,進一步築牢了就業之基。

黔西南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建設要求,深入推進《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試行)》,在1+13體系基礎上,用改革創新辦法,探索建立了“農低保”轉“城低保”制度、新市民住房公積金制度、新市民居住區專項維修基金制度、新市民就業保障制度、教育醫療扶貧工作制度、新市民就業險制度、新市民安居險制度、“群眾扶助金”制度、林地佔補平衡制度、新市民居住區社會治理工作制度等135項具體管理措施。

搬進新家、當上新市民,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幸福感”滿滿,正收穫穩穩的幸福。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落地實施轉化為發展時效,黔西南州有力地推動了脫貧攻堅,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2018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3.77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99.73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全省第一。(文/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查必芳 圖/除署名外均來自黔西南日報社圖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