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谷地的歷史文化名城,如果保存完好則堪比平遙古城


新絳縣古稱絳州,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圖為新絳汾河大橋。

圖為新絳龍興寺。據記載,該寺始建於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初名碧落觀。唐咸亨元年改稱龍興寺。至唐會昌五年,由於武宗李炎大興滅法運動,拆寺毀佛之風盛行,寺內的建築損毀殆盡,唯只塔院寺倖存。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寓居於此,所以改寺為宮。後因僧人入住,才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


圖為絳州澄泥硯。絳州澄泥硯,和端硯、歙硯、洮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是山西新絳特色傳統手工藝術珍品。中華民族五千年黃河文明的藝術結晶。它的製作工藝可追溯到漢、興於唐而盛於宋,明代達至爐火純青。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

新絳天主教堂所在位置原為明代靈丘王府。據資料記載,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初(1620)來到新絳傳播天主教。新絳天主教開創後,屬北京教區直轄。民國24年(1935),新絳天主教堂升為主教區,建起新絳天主堂。新絳天主教堂是中國現存大哥特式教堂中的精品,與上海、廣州、青島的天主教堂並稱中國四大哥特式教堂,其建築形制及風格在同類建築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新絳縣素有“中國油桃之鄉”的美稱,氣候溫和、光照充沛,地理條件優越,現已形成5萬畝油桃種植基地,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連片種植油桃生產基地,所產油桃酸甜適中,皮薄肉厚,一口爆汁。圖為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油桃之鄉”萬安鎮和陽王鎮首屆“桃花節”和“觀光會”吸引了眾多遊客和農民在萬畝桃園觀光參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新絳縣民間社火種類豐富,其中的武高蹺、抬閣堪稱絕活,在當地頗具盛名。新絳各鄉鎮社火表演形式不一,各具特色,近年來在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精神的融合之下,又呈現出不一樣的特色。

山西雖然是產煤大省,但是在晉南地區卻不以煤炭產業為主,晉南廣大地區因汾河的滋養和氣候等多方面原因,適宜瓜果蔬菜的生產,遂使得相關產業也尤其發達,新絳最為有名的絳州綠蔬菜已經是全國知名品牌。

葡萄、西紅柿、油桃、油菜花這些尋常蔬菜水果給晉南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也成為綠色發展的先行示範區,無汙染無公害,生態環保的絳州蔬菜瓜果逐漸成為新絳一張閃亮的名片。

在飲食方面,新絳沿襲了古絳州的傳統風俗,當地有名叫968的傳統宴席,深得當地百姓喜愛,每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主人都會安排親朋好友一起享用這種薈萃當地美食精華的盛宴。

絳州火鍋也是新絳的一大特色,這種火鍋形似傳統北京老火鍋,但內涵卻大有不同,此種火鍋在新絳有一種新的打開方式,內底有白菜、豆腐、粉條這老三樣,上曾放有排骨、丸子、酥肉、紅燒肉等各色肉類,再配以秘製老湯澆蓋,鮮香味美,在樸實無華的外表下,給人以獨特的味覺體驗。

眾所周知,山西以麵食為主,多年來的麵食習慣也讓當地人對面食的形態有了多種多樣的研究,麵塑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在當地的祭祀盛典上,婚喪嫁娶等儀式上也能見到面塑和花饃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