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罗素是如何在本章引出普罗泰格拉的呢?罗素说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那些体系被怀疑运动论者所反对,而这些反对者中最出名的就是普罗泰格拉。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哲学家,生卒年代具体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485年,大约活了70岁。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至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在这一章中罗素没有重点介绍普罗泰格拉,而是讲述雅典的政治、军事、民主、法制、艺术、文化等等,似乎是为了苏格拉底做铺垫,讲述苏格拉底生活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管罗素说的这些事情,了解一下所谓智者派的普罗泰格拉和他的哲学。

普罗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但是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这种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这种思想忽视了法律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稳定,后来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德行可教",并力图证明德性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它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需经过苦心修养才能获得的品性。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在当时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所包含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因素,也为后来的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智者派由此引出了两个相反的发展方向,有的为奴隶贵族专制作道德论证,有的得出奴隶制是非正义的结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然而柏拉图以他的权威去压制和批判普罗泰格拉这样一位智者,其实普罗泰格拉是一位很客观的哲学家,对人的感觉认知获得知识,人的感觉认知去描述世界一点都没错,假如人有第六感管、第七感官,那我们的世界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我们只有一两种感官,那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就是很黑暗的,他没有否定客观的存在,而是说客观的存在要被我们描述出来的问题。

这就有一个问题,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而我们认知的客观的存在是我们主管里的客观的存在,每个人的主观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认为的客观存在是有偏差的,就相对红颜色的认识,你觉得红颜色是火辣辣的,他认为红颜色是跳动的,因此这就是心理学细微的差异。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学习本章总结出以下几点:

1、罗素认为雅典的民主除了女人和奴隶制放在现在都是先进的,既然民主怎么又有奴隶。因此在政治上西方就和我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了不同的追求。

2、要了解西方哲学,要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必须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希腊在当时的政治形态等等,所以黑格尔评价孔子也是一种肤浅、缺乏严谨的表现。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十章:普罗泰格拉


3、西方哲学似乎对世界万物的运动和永恒情有独钟,以至于mz也是对运动讨论了很久,花了很多篇章,这就是西方认知和东方认知的不同,东方更注重于社会伦理和政治,西方更加注重客观的世界。

4、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和子思的很多思想相像,比如人性需要教育之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