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王旭:十年異鄉堅守“建證”如意隴原

中交二航局王旭:十年異鄉堅守“建證”如意隴原

在甘肅的十年,我見證了甘肅的鉅變,而甘肅見證了我的成長。”11月28日,王旭再次來到甘肅武都區,看著寬闊整潔的街道、兩旁聳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人群,感慨的說。

王旭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人,老家與黑龍江、吉林兩省相鄰。由於年少時嚮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分明的南方,在大學選擇學校時,便選擇了湖南;畢業參加工作時,為了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與絲路古道的駝鈴聲聲,他選擇了甘肅。而這一來,王旭便在這裡紮下了根,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了。

抗震救災探隴原

武都區位於隴南市中部、白龍江中游,秦巴山地結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隴鎖鑰”之稱,是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席捲汶川,作為與四川毗鄰的武都區,其地震強度達到了7.5級。強大的地震破壞了出入隴南的通道,使原本就沒有一條高速通行的隴南更加與世隔絕,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也就更難了。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的愛心都源源不斷的向這個地方彙集,作為央企的中交二航局也當仁不讓,除了給災區募捐,還加快了進入災區的進行建設的步伐。2009年,剛畢業的王旭作為前期策劃人員,率先進入隴南市武都區,開展生產經營工作。

“那一次進隴南,由於隴南沒有高速,我們走國道倒了幾次車才進入武都區。”王旭說。而到武都區後,映入眼簾的是被地震破壞,還在進行災後重建的街道,到處都是裂開的街道和轟鳴的機器聲。

經過努力,2010年3月,中交二航局成功中標武罐高速第15合同段工程建設,開啟了二航人在如意隴原中架天橋、鋪坦途的創業史。而王旭也正式開啟自己的隴原建設生涯。

按照標段劃分,二航局承建的武罐項目地處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洛塘鎮,洛塘鎮地勢呈“V”形,中間有洛塘河穿流而過。這種有利於雨水彙集的地勢,也為山洪創造了條件。

根據設計,武罐高速的線路大部分也是沿著河道走的,“哪個河就是沒下雨的時候,小孩都能趟過去;一下雨瞬間就能漲到七八米深,還能聽見大石頭滾動碰撞的聲音。”王旭說。他還記得有一次一根工字鋼衝到了下游幾百米的地方,等項目人員找到時已經扭曲成了麻花。

除此之外,交通閉塞也是工程建設的一大難點。因為翻過西秦嶺山脈的206省道是進出這裡唯一的通道,它盤山而上、蜿蜒崎嶇。

“我第一次從武都區進入洛塘鎮時,這條省道還沒有硬化,就是一條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一路上顛簸了5個多小時才到達項目所在地。”王旭感慨的說。不僅如此,這條道路大部分地方只能容納一輛車通過,匯車都需要倒很遠。而道路外側就是一百多米深的懸崖,極其地危險。“後來我們拉物資,堵車是常有的事。最誇張的一次堵了將近一個月。”王旭說。在堵車過程中,王旭除了管理現場,還要為司機送水、方便麵等食物。

迎難而上立隴原

在武罐項目,王旭作為技術員負責的毛壩裡隧道就像卡在項目建設中的一根刺,在這裡王旭要解決的第一個那題便是洞口的大面積滑坡體。

“當時我是第一次負責項目建設,因此十分小心謹慎。”王旭說。拿到圖紙後,王旭和項目技術負責人發現設計單位注漿用的方量只是理論方量,只有600方,不符合實際。因為注漿時漿會到處亂跑,有時候不說600方,6000方都少,如果滑坡體不處置好,會影響整個隧道的質量。

本著對工程質量負責的態度,王旭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研究設計施工規範,算出本次注漿將達到5000方,是原設計方量的8倍多。雖然計算的數據出來了,但在變更中業主的項目公司、分公司且不敢接手,但王旭是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將變更推到了業主公司總部。

“當時負責變更的是一位大姐,他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非常尊重做事踏實的人。”王旭回憶說。在資料審核中,她見王旭對每個環節都清楚,是個靠譜的人,再加上相關監管部門對變更也無異議,便將變更批了下來,保證了滑坡體的穩定。

在對滑坡體處置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在隧道的出洞口則是一個小溝,溝的對岸是小山,按照設計,要先將小山炸掉,才能對隧道實行雙向開挖。但山邊上就是老百姓的房子,放炮就需要徵遷。然而這裡的平地是寸金,因此要想徵遷,比上蜀道還難。

如何做到不徵遷,又能按時完成任務?王旭經過思考,並主動牽頭與設計單位商議,決定採取先採用小導洞再出洞的單端出洞方式掘進。既解決了徵遷問題,又保證了施工安全及工期。

兩次的設計變更經歷讓王旭成長的飛快,以至於到2012年項目建設後期,被公司定為收尾負責人。“收尾時我開始接觸合同、物資、設備等工作的管理,特別是在外交公關上對我的鍛鍊真的很大。”王旭說,而此時的王旭才27歲。

在滑坡體的建設中,王旭不僅聽到了嚮往已久的駝鈴聲,還用到了當地的駝隊。“當時滑坡體比較大,場地狹小,用不了大型設備,上去也沒公路,只能依靠當地的駝隊運輸水泥漿。”王旭回憶說。雖然它不是絲路古道上的駝隊,但作用卻是一樣的。

永不放棄建隴原

2014年1月,隴南人民期盼已久的武罐高速公路順利建成,結束了隴南地區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兩地的路程也由原來走國道的5小時壓縮到了1.5小時;同時還暢通了甘肅省境內的“南大門”,實現了隴南到川渝等地區的全程高速化,打通了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華南地區的經濟通道。

不僅如此,武罐高速的建設也順利開啟了二航局在甘肅艱苦創業的歷史,截至目前,中交二航局先後參與了蘭永黃河大橋、西固黃河大橋、渭武高速等19個項目的建設,總合同額約110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0個,總合同額86.5億元。

二航局在隴原不斷開拓發展的同時,王旭也不停的轉戰南北。

2016年12月3日,在漫天飛雪、海拔高達2600米的臨夏縣韓集鎮臥龍溝村,一行六人踏著積雪、沿著山溝、扒開濃密的灌木叢,艱難的向上攀爬著,他們是中交二航局雙達項目的前期籌備人員,本次上山是為了尋找臥龍溝特大橋1好墩的大致位置,為項目來年的開工做準備。走在最前面的便是剛剛參與蘭永黃河大橋、成縣金和大橋建設的王旭,此時的他已經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項目主要負責人。

“由於項目部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太子山北麓,山高路陡,溝谷縱橫,長冬無夏,春秋短促,氣候多變,是名副其實的高寒缺氧地帶。”王旭說。“雙達項環境的惡劣程度基本上可以與武罐相比擬。”

而第一次上山找點,總共七八百米的距離,一個來回王旭和同事們就用了大半天時間。“那個坡度有80多度,加上灌木叢生,根本都沒路,我們只能找當地百姓借了幾把砍刀,邊砍邊爬。”王旭說。除此之外,被積雪覆蓋的的地方也看不見狀況,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窪地裡或者結冰的岩石上。等到到達了指定位置,做好標記下山時,王旭和同事們發現下山更難,有的地方根本站不穩,只能蹲下來向下滑。

但隨著項目建設的推進,王旭發現,這裡遠不止氣候多變、地形複雜那麼簡單。其中高海拔(海拔2600米以上)的中國第一高敦——臥龍溝大橋5號墩的建設就是一大難點,首先它墩高157米,加上2614米的海拔及0號塊,建設人員相當於在2780米的高空中施工,這不僅考驗了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也考驗了他們的身體素質。據瞭解,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名工人因不適應項目環境而離開。更有施工隊老闆訴苦,已經付不起來回的車費了。

除此之外,還有隧道圍巖跨級變化(由三級變為五級),使得原本堅硬的圍巖變得如同酥油餅一般,一碰掉一大堆,增加了安全風險。即便如此,王旭依舊沒有退縮,帶領項目部人員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攻堅克難,穩步前行,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截至目前,項目部連續兩年多次取得競賽評比第一名、信用評價優秀等好成績。而當有人問王旭,這裡項目的條件這麼苦,要不要換個地方?他回答:“再苦的地方也要人做,都不做怎麼行嘛,再加上我是一名黨員,更要衝在前面。”通訊員 田本燦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