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北京电子管厂是万人大厂。1956年开始少量招工,大量招工是1958年。而大规模招工则是1965年。这年,招了大量的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招了一大批初中毕业生,还有一大批转业军人。仅这次招工,就有二千多人。

之后,又分别在1970年和1971年招了当年毕业的初中生近千人。为了安置这些年轻人,四机部在朝阳区酒仙桥路附近,陆续建起了大量的单生宿舍楼。

先后从一街坊,一直建到十二街坊。之后,又在平房二三区建了不少平房宿舍。一街坊是在酒仙桥路东的马路边上。

其中一,二号楼为当时唯一的小户型套房。一开始,供前苏联专家居住,专家撤走后,分给了厂领导,被职工戏称为“干部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当年的干部楼还在,现在是一街坊7号楼

在二号干部楼和职工医院之间,是一栋十分漂亮的三层集体宿舍大楼。后来改建成了家属楼。该楼为斜坡屋顶,两边有大凉台,突显了前苏联的建筑风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曾经的具有斜坡屋顶,大凉台的集体宿舍大楼

在酒仙桥路路西边上,分别为六街坊和七街坊,七街坊后面是十一街坊。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曾经的六街坊6号楼还在马路边上

我65年毕业分配来厂,先住在十一街坊6号楼。不久,我又调到十一街坊9号楼。我住的房间有十二平方米,有四张上下床,住7人。几十年后,这些楼还在,后来变成了“筒子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曾经的十一街坊6号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北京电子管厂,是前苏联“老大哥”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当时的工资和生活福利,基本上是照搬苏联,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当时,一级工为35.5元,二级工为41元7角1分,精确到了分。41元能简单维持三人之家的基本生活,不可能有任何积蓄,大学生转正后每月56元,我不抽烟,不喝酒,攒了一年,买了一块半钢上海牌手表。所谓“高福利”,一是厂里有很完善的卫生科,看病吃药不用花钱。即使住院,由卫生科开三连单,交职工医院即可。职工住房,从小间、中间到大间,按工龄排队分房。一旦分到房,房租,水电非常便宜,也就像征性的交一点,连屋里的家具都是由房産科出租,每月一二角钱。问题是你必须分到房。

北京电子管厂从1956年开始试生産,以后便迅猛发展。由于是计划经济,四机部代表国家每年下达生产计划,工厂想办法完成任务即可。北京电子管厂每年上交给国家的利润,在北京市始终名列前茅!年年受到四机部和北京市的表扬,头几年职工们还年轻,结婚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也没有把住房问题放在心上。直到这批年轻人突然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住房问题一下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01

妈妈房

面对几千年青人都要结婚生子,着急的是厂领导,可以说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特别是家在外地,两地分居的女职工,已经在医院把孩子生下来了,咋办?总不能让她们带着孩子,仍然在宿舍哺乳吧。情急之下,领导决定在十一街坊的锅炉房附近,先后盖起了二三排平房,让妈妈们去临时居住,以解燃眉之急。

一排妈妈房有五六间,小的6平方米,大的12平方米,既无厨房,也无厕所。吃饭到南厂食堂打饭,要方便,只能去附近的公共厕所。到了冬天,妈妈们和孩子干脆就在屋里,找个尿盆解决

有胆大的,买个煤油炉给孩子热个奶,煮点粥什么的。当时煤油属于国家管制,只能到老酒仙桥或东坝乡供销社定量购买。一间6平方米的妈妈房,只能放一張单人床。爱人从外地赶来探望,不像现在可以去酒店开房,那时,甭说没有钱,即使有钱,也没有地方去开房。爱人大老逺的跑来了,一年半载都没有在一起了,就在单人床上挤挤吧。

让孩子睡靠墙的里边,妈妈睡中间,孩子爸睡另一头的外边。所以,经常从床上掉地下的都是孩子他爸。妈妈房是用三合板隔断,到冬天四面透风,那才叫一个冷!在三合板的连接处有缝隙,晚上开灯,从裂缝中就能看到对方的“西洋镜”。到了深更半夜,俩口子大气都不敢喘,哪怕极轻微的震动,彼此都会听见。白天互相见了都有点难为情。好在时间一久,习惯了,相互都能理解和包容。更尴尬的是,在12平方米妈妈房里,竟然安排了两个妈妈同住,中间用一个布帘隔开,屋里公用一个照明灯管。即使这样,爱人来了,照样挤在一起睡。

02

筒子楼

大约到了1967年,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不少人去了三线,集体宿舍的房间,很少有住满七人的。于是就有少数胆大的职工,结婚时就“佔领”了自己住的房子,但多数被空出来的房间,原则上是按工龄分给了已经结婚的职工。这样一来,原宿舍就变成了一种混合宿舍。因为没有厨房,多数还是坚持到集体食堂打饭。但也有胆大的,从厂里“拿”用于加热油扩散泵的电炉盘,到宿舍做饭。电炉的功率为1仟瓦到2仟瓦,电源开关的保險丝,很快就被大电流烧断,宿舍顿时一片漆黑,随之而来的是骂声一片。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十一街坊6号筒子楼

此时,有关领导决定把一街坊的健身房改建成集体宿舍,再把十一街坊的6号楼和9号楼的单身职工,全部转移到改建的健身房宿舍,然后把空出来的房间,按工龄进行分配。以十一街坊9号楼为例,一共三层,每层约有大小十一间房,中间是一条两米左右的长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一个蹲坑的“厕所”。靠茅坑各有一间用作公用厨房。余下9间房分配给9家人住。不久,大家便把这种既没有自己的卫生间,也没有自己的厨房,而只有一条通道的家属楼,称为筒子楼。


很快,所有的集体宿舍楼都先后完成了到筒子楼的转换。健身房集体宿舍建成后,我就从十一街坊6号楼搬到了健身房宿舍。该宿舍为三层大楼,每层有大小十三间房。最小的有15平方米,大的有40平方米,一般的也有20平方米。无论大小,每间住四人,四个单人床,分两边放,中间有两个书桌,显得非常宽敞。每层各有兩个大卫生间。卫生间的里屋有四个茅坑,外屋有一个带四个水龙头的大水槽。健身房楼下是打开水的锅炉房。南边紧挨着职工医院和南厂食堂,食堂对面是中心小学。而北边紧挨着幼儿园和图书馆。再往北走二三十步,就是电子影剧院,剧院门前,就是401和402车站。


四街坊四号筒子楼

所以,当时住在健身房宿舍还算比较安逸。到1976年我结婚时,健身房宿舍,巳经被佔领的差不多了。于是,我也做了一次“非正经人”,大胆地佔领了自己住的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至此,健身房宿舍也完成了到筒子楼的转换。因为健身房的楼道忒宽,有三米多。所以大家都在家门口的楼道做饭,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住筒子楼,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首先,各家的孩子们不会感到孤单,无论上幼儿园的,还是上小学的,一旦放学回家,便在孩子“头”的带领下,要么在谁家的屋里玩,要么在楼道做各种游戏,再就是到楼下疯跑。到了晚上,孩子们做作业时,大的帮助小的,高年级的帮助低年级的,让家长们省了不少心。下班后,筒子楼的厨房,成了大家欢乐的地方。大家一边做饭,一边摆龙门阵吹牛!家长里短,好不热闹。无论谁家临时缺了什么油盐“柴”(蜂窝煤)米酱醋茶,只要道一声,大家都抢着给你。

回来晚了,走到楼道,就能闻到各种炒菜的香味;从不同的的味道,就晓得张家又在做回锅肉了,李家又在做鱼香肉丝了。人还没有到屋,就被这些美味佳肴馋的呑口水。当然,住筒子楼,也有不便之处。首先是早晚刷牙洗脸不方便,也没有洗澡的地方。通常是下班后,孩子们在家长们的带领下,到北厂洗澡堂对付。再就是,在厨房做饭时,乌烟瘴气不说,还常常看到飞来飞去的大蟑螂。更为尴尬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尤其是到了夏天,十来号人,穿着背心裤衩排队上厕所,又成了另一道风景线!

尽管住筒子楼,有一些不便,可大家一住就是十几年!

03

小区房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的流逝,孩子们都老大不小了。以62年大学毕业的齐x为例,祖孙三代,住在12平方米的屋子。在门对着的墙壁,放了一张上下床,14岁的女儿住上铺。紧靠上下床,再放一张单人床,在下面拼成一张双人床,16岁的儿子和他爸妈一起睡。又在右手边靠墙,放一张单人床,给孩子奶奶睡。剩下的空间,摆了一张折叠饭桌,饭后赶紧收起来。如果说,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还好一点,偏偏当时这帮人,多数都有两个,甚至有的还有三个孩子!所以,解决住筒子楼职工的住房问题,又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约在1979年,迫不得已,把北京业余无线电工程学院,改建成了三层家属楼。这栋楼,只解决了不到二十户人家。这对北京电子管厂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后来部里决定在十二所背后的高家园,修建大型小区房,以解决大家的住房问题。小区规模宏大,分为四个区。东南角为一区、东北角为二区、西南角为三区、西北角为四区。在小区内,先后建成了42栋楼;其中有23栋6层板楼,11栋6层墩子楼和8栋15层塔楼。除此之外,还建有配套的商店、学校、幼儿园和保健站。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三区三栋塔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四区二栋塔楼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小区内的六层楼房

大概是1982年,第一期部分6层板楼和墩子楼完工。这次分房,采用了工龄加大学学龄的方案。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电子管厂分到的四区部分楼房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电子管厂分到的一区部分楼房

直到1986年,高家园小区二期工程才全部完工。其中,除了有大量的6层楼房外,还有8栋15层的塔楼。北京电子管厂这次分到了塔楼二栋,分别为409楼和201楼及不少6层楼房。全部加起来,有好几百套房。

加上酒仙桥筒子楼空出来的大小间,共有一仟多套房待分配。这次大规模分房,采用了工龄分+奖励分的方案。

分房规定如下:

(一),工龄每年1分(其中大学生学龄和转业军人的军龄,也是每年1分)。

(二),奖励分标准。各种奖励标准,是经过多次讨论后逐渐完善的。其中有总厂以上先进职工、金银牌产品、部优质产品、四机部各项科技奖、超百万产值奖以及双职工奖。


为了公正、公开和透明,分房小组决定,不仅公布了职工的分数,而且还把所有的房源编号张榜公布,一目了然,便于大家监督。分房职工,按照自己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挑选。

我和第一名的小A选房前,已经做足了功课,都选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让我感动的是,健身房集体宿舍的哥们姐们,都到高家园的新家对我了表示了祝贺。

装架间的姑娘们开玩笑道:小罗的新房,有一小间是她们的。因为超百万产值,是她们用双手一点一点精心装配出来的。我说你们说的对,先吃饭,什么时候去住都行,但不要忘了把爱人带上。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04

后记

我搬到高家园不久,一街坊最早的集体宿舍大楼,开始改建成了家属楼。随后,把健身房筒子楼彻底推倒,重建6层家属大楼。两栋筒子楼的职工,不分工龄大小,一律按照“拆迁房”待遇,每户都分了一套新房,这也是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此图是原健身房筒子楼推倒后,重建的家属大楼

后来,北京市刚出现商品房时,非常便宜,厂里不失时机地,分别在单店和望京买了部分商品房,分给了困难职工和技术骨干,此后又对平房二三区危房进行了重建。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此图是在平房二三区推倒后新建的家属大楼

后来电子新城的住房建设,便引入了房地产开发商介入模式。而酒仙桥运气差了点,这些筒子楼的改造还需要再努力向前一步。

酒仙桥分房往事:妈妈房、筒子楼....你家房子是怎么来的?

热火朝天的分房年代得篇章已经翻过,但酒仙桥围绕“房子”所产生的那些事儿仍在继续酝酿,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得到完美的解决,是酒仙桥人现在所迫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