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运河水

承载着历史

承载着辉煌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今天
再吻一遍运河的水
再饮一次运河的水再看一遍大运河铜山段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铜山段)前世

徐州自古就是京杭运河中段重要的中转枢纽,中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处于汴、泗、黄、运四河交错之地,以徐州为中心,铜山段作为徐州段的组成部分,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的起源从春秋时期开始,真正成为全国划一的水道交通网,还是隋朝举全国之力开凿的时候。大运河徐州段全长210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最长的。北起微山湖南段蔺家坝,南至新沂窑湾,流经沛县、铜山、贾汪、邳州、睢宁、新沂6个县市区。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秦洪桥▲

秦洪桥连接茅村与徐州北区,横跨于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铜山段主要流经柳新、茅村、大许三镇等,其中柳新镇4公里(与茅村镇隔河相望,河西岸柳新镇),茅村镇7.7公里(与柳新镇共有河段约4公里,其他则与徐州市区隔河相望,河北岸属茅村镇,河南岸属徐州市区),大许镇约600米。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隋唐以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数次改道。

第一阶段从明朝京杭大运河开通至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运河通过徐州的新河口、徐州城、徐州洪、吕梁洪、房村码头,流经邳州、新沂,直至清江,再通过里运河接通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第二阶段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始至现在,徐州京杭大运河改道经由山东微山李家口,通过邳州“泇口”与“泇河”接通,再通过“泇河”东南流至直河口(在今皂河集西)与原运河接通。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1958年,为发展漕运和农业灌溉,徐州开始开凿运河,奏出一曲人民抗争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赞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之所以铜山的市井繁华、生活富足,皆源于古城外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铜山段)今生

讲起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铜山有说不完的故事。由于大运河有470年的借泗借黄行运历史,这决定了大运河铜山段文化遗产和遗址分布广泛,历史底蕴深厚,如今,它们都是铜山的宝贵财富。根据统计,铜山段的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茅村镇、柳新镇、柳泉镇、利国镇和伊庄镇等。

文物遗产

大运河铜山段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这些遗产至今仍然“活态”存在,蔚为难得。沿线文物主要有:老不牢河、吕梁洪及《疏凿吕梁洪记》碑、北洞山汉墓、桓山及桓魋石室墓、洞山寺遗址、茅村汉画像石墓、启玄洞遗址、 “淮海第一关”石刻、蔺山翻水站、蔺家坝节制闸等。

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35里处的吕梁山下(今坷拉山,海拔146米),因处在古吕城南,且水中有石梁,故而称吕梁洪。古吕国早已沉沦黄沙,近年夸大头村之下曾挖出古城墙一直,可能是吕国废墟。《水经注》有载:“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又云,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今吕梁附近倪园村旧称悬水村,应与此有关。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吕梁悬水湖

气势宏大的吕梁洪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一睹为快,孔子是最早专程赶来观吕梁洪的游客之一,《列子·黄帝》、《庄子·外篇·达生》中都记录了此事。

吕梁洪之险为历代文人所吟唱: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倾一抹何有吞!(宋.苏轼)

吕梁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宋.梅尧臣)

浊浪满河水乱走,黄云重地雪交飞。(元.陈基)

险或过三峡,深疑及九渊(元.傅若金)

吕梁基其冲,滔天亦横溃(明)

牵舟上吕梁,逆浪涌寒雪。(明)

吕梁天下奇,涛石动森硤(明.李东阳)


北洞山汉墓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茅村镇洞山村依山傍水,大运河绕村而过。北洞山汉墓坐落村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于1984年发掘,为横穴多室洞崖,坐北向南,依山凿石而建。墓穴由墓道、主体墓室、附属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500余件组,其中玻璃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玻璃容器。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是京杭大运河南下流程中自鲁入苏的第一站,自隋、唐、元、明、清流淌到今,留下诸多遗产,连缀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与大运河铜山段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铜山石刻和铜山丁丁腔,还有民俗铜山烙馍

铜山石刻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茅村人岳喜明石刻▲

铜山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形成了区域性文化,据《徐州史志》资料记载,从铜山区汉王东沿村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经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铜山的石刻就已经很普遍,而且技艺相当精湛。走进今天的徐州汉画像馆,在琳琅满目的汉画像石中,有三分之一出自铜山镜内,其中工艺最精湛、艺术性最完美的几块也都出自铜山。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汉王人董祥的大运河申遗石刻▲

从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和“汉兵马俑”到徐州历史的公用、民用建筑,再到当今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石刻工程无不印记着铜山石刻能工巧匠们的斧凿之迹,无不映现出铜山石刻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丁丁腔

丁丁腔(又写作“叮叮腔”),一种兴起于利国镇、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徐州独有剧种。2007年,丁丁腔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认识和发掘,近年来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目前,丁丁腔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丁丁腔因内容多为祈福也被称为“太平歌”,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原是当地农民、渔民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谣。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利国驿是一个非常繁华之地和商贸旅游中心的描述。利国的庙庄、寄堡、厉湾经常停泊大量漕运船队,船上有会唱南方小调的,也有唱北方小曲的,当地农民善唱者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学着哼唱,逐渐孕育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丁丁腔的雏形。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因此,铜山丁丁腔是中国漕运文化、冶炼文化 、古驿文化、道教音乐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烙馍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铜山烙馍(luò mó)又名单饼、薄饼,是铜山特色传统面食,至今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烙馍始自徐州彭城(古时彭城坐落于今铜山区地界),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

大运河——铜山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河绕城转 城因河兴

过去的千百年来

古城铜山

与运河相生相伴、相得益彰

未来

运河将与铜山一起

承载历史 再创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