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中国国家实验室版图中,一直存在“南弱北强”格局。

国家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对于单座城市而言,无异于“创新航母”。中国国家实验室(含筹建),主要落户于北京、上海、合肥、沈阳、兰州、武汉、青岛、南京、成都、大连等城市,珠三角无一城市上榜。

经过近三年建设,再生医学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成为竞逐“国家实验室”预备部队,广东发力源头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先行军”。

这是广东产业升级未雨绸缪之举,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次战略性冲锋。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科创高地再插旗

再生医学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分别落户于广州黄埔区、深圳南山区、佛山三龙湾、东莞松山湖,犹如镶嵌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四颗明珠。

广州开发区,集中广东密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企业。去年以来,GE生物、赛默飞、默克等行业巨头,冷泉港实验室等顶级研发机构相继聚集,演绎了生物医药领域强劲的“广州现象”。

再生医学省实验室设立,致力于解决制约生物医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9年10月,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团队成员在Cell、Nature等国际知名杂志及子刊发表115篇文章,聚集了裴钢、徐涛、陈晔光、钟南山等近二十位院士形成40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未来,将朝着构建亚太地区再生医学治疗中心奋进。

作为全国经济大区,深圳南山区2018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5018亿元,连续六年稳居全省区(县)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家,上市企业15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

落户于南山的鹏城实验室重点布局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等研究方向,努力引领未来学术方向,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

选址于佛山市三龙湾的季华实验室,部署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微纳制造、面向生命科学的高端仪器装备、遥感信息、新材料、半导体技术与装备等七个研究方向。

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季华实验室朝着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坐落于东莞市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成为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创新样板工厂”引入的“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介绍,该团队正致力于使广东及其周边地区的锂电池企业能及时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促进相关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我国新一代3C和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打造国家实验室

一流的湾区,需要一流的实验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体之一,2017年12月22日,广东省正式启动建设首批包括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广州)、鹏城实验室(深圳)、季华实验室(佛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4个省级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役”。

三年来,广东启建3批共10家省级实验室。位于广深佛莞的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更因“先行示范”角色备受关注。

广州提出,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推动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成重大基础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深圳提出,鹏城实验室要紧扣大湾区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早日甩掉“卡脖子”的手,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山提出,季华实验室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情”,解决佛山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领域短板。要求佛山各级各部门对季华实验室“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东莞提出,东莞将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中子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吸引更多优质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集聚,努力为东莞乃至广东未来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如今,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都有院士级专家加盟,并网罗了一批优质创新合作伙伴。

再生医学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中科院院士高文、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担任实际负责人。四家省级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均与所在城市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强劲呼应。

再生医学省实验室,与香雪制药、金域科技、广药集团等合作,开展有偿技术攻关;聚焦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鹏城实验室与华为、腾讯等深圳高科技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利用季华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成立的佛仪科技有限公司,朝着半导体装备批量化生产,扭转关键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攻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则聚焦在“卡脖子”技术,尤其是材料领域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两年来,一大批海内外一流人才来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团队来了,他们手中的先进研究成果也来了。依托这一科创平台,东莞这座传统制造业城市,顺势拿到一张科技领域尖端竞争的入场券。

从广州开发区到深圳南山区,从佛山三龙湾到东莞松山湖,四座广东省级实验室将成为建设创新广东的“尖刀连”,成为广东“院士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实验室体系一条“鲶鱼”

“只有好的体制机制,创新才有活力、才能发展。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必是优势资源的聚合。”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表示。

近期将出台《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省级财政投入资金管理办法》,充分赋予实验室自立项目视同省科技计划项目、正高职称评审权、进口科研设备备案制采购、社会化用人模式和市场化薪酬等多项自主权限,自主制订规章制度达245项。

鹏城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实体,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为推进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创新,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

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协同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为、腾讯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鹏城实验室力图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网络空间实验室。

如今,鹏城实验室自主制定包括人员双聘、合作共建在内的36项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保证实验室高效运作。

此外,实验室实行分类管理等灵活用人制度。

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治理体系,季华实验室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此外,通过采取灵活的人才聘任制度,合同管理,核心研发人员可实行“双跨”,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创新的利益共享机制。未来,实验室将在运行中逐步探索适合创新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

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同样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部、临床创新研究部、产业创新部和黄埔学院。通过设置学术委员会,已审议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参加的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部第一批科研项目申请答辩。

扎根“世界工厂”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东莞产业发生化学反应。

2019年初,塘厦镇提出,希望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同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9月17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塘厦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不到一年时间,双方跑出东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速度。

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行一步。

“塘厦以市场化的方式,以地上建筑物作价或现金的方式,在最后一轮融资时入股拟上市企业等,希望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为后续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除了引进高水平的团队,我们已经与塘厦、大岭山等镇签署共建产业园合作意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批成果将会走出实验室,在产业界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现代广东省实验室一个重要目的或使命,就是进行体制创新探索,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批四大省级实验室如同“鲶鱼”一般,正为广东创新带来一股活力。

截至目前,珠三角又落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5家省实验室。

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由区域两大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共建,不断强化广深“双核联动”。

“广东省拥有全国第一位的经济基础,靠近香港创新资源,发展优势突出,希望将来在广东探索的一些新的模式可以对其他地区产生倒逼,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记者】朱紫强 李鹏程 戴晓晓 吴欣宁 陈启亮

【统筹】何山

【作者】 朱紫强;李鹏程;戴晓晓;吴欣宁;陈启亮

【来源】 珠三角观察南方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