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研“南弱北強”,珠三角離“國家實驗室”還有多遠?

基礎科研“南弱北強”,珠三角離“國家實驗室”還有多遠?

中國國家實驗室版圖中,一直存在“南弱北強”格局。

國家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對於單座城市而言,無異於“創新航母”。中國國家實驗室(含籌建),主要落戶於北京、上海、合肥、瀋陽、蘭州、武漢、青島、南京、成都、大連等城市,珠三角無一城市上榜。

經過近三年建設,再生醫學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季華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首批4家省級實驗室,成為競逐“國家實驗室”預備部隊,廣東發力源頭創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先行軍”。

這是廣東產業升級未雨綢繆之舉,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次戰略性衝鋒。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科創高地再插旗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季華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分別落戶於廣州黃埔區、深圳南山區、佛山三龍灣、東莞松山湖,猶如鑲嵌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的四顆明珠。

廣州開發區,集中廣東密度最高的生物醫藥企業。去年以來,GE生物、賽默飛、默克等行業巨頭,冷泉港實驗室等頂級研發機構相繼聚集,演繹了生物醫藥領域強勁的“廣州現象”。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設立,致力於解決制約生物醫藥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截至2019年10月,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團隊成員在Cell、Nature等國際知名雜誌及子刊發表115篇文章,聚集了裴鋼、徐濤、陳曄光、鍾南山等近二十位院士形成40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未來,將朝著構建亞太地區再生醫學治療中心奮進。

作為全國經濟大區,深圳南山區2018年實現本地生產總值5018億元,連續六年穩居全省區(縣)第一。擁有世界500強企業2家,上市企業15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500家。

落戶於南山的鵬城實驗室重點佈局網絡通信、人工智能和網絡空間安全等研究方向,努力引領未來學術方向,與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實驗室。

選址於佛山市三龍灣的季華實驗室,部署機器人及其關鍵技術、微納製造、面向生命科學的高端儀器裝備、遙感信息、新材料、半導體技術與裝備等七個研究方向。

圍繞國家和廣東省重大需求,季華實驗室朝著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努力,力爭成為本領域的國家實驗室。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坐落於東莞市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毗鄰中國散裂中子源,佈局前沿科學研究、創新樣板工廠、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模式,成為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粵港澳科研中心。

“創新樣板工廠”引入的“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試線建設”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黃學傑研究員介紹,該團隊正致力於使廣東及其周邊地區的鋰電池企業能及時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技術,促進相關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我國新一代3C和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打造國家實驗室

一流的灣區,需要一流的實驗室。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體之一,2017年12月22日,廣東省正式啟動建設首批包括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廣州)、鵬城實驗室(深圳)、季華實驗室(佛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4個省級實驗室,致力於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役”。

三年來,廣東啟建3批共10家省級實驗室。位於廣深佛莞的首批4家省級實驗室,更因“先行示範”角色備受關注。

廣州提出,集中優勢資源力量,推動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成重大基礎科技基礎設施、技術創新中心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

深圳提出,鵬城實驗室要緊扣大灣區發展方向,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力爭實現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早日甩掉“卡脖子”的手,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山提出,季華實驗室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情”,解決佛山在先進製造領域的基礎研究、源頭創新領域短板。要求佛山各級各部門對季華實驗室“高看一眼、厚愛三分”;

東莞提出,東莞將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中子科學城建設為契機,吸引更多優質的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集聚,努力為東莞乃至廣東未來創新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如今,首批4家省級實驗室都有院士級專家加盟,併網羅了一批優質創新合作伙伴。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季華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中科院院士高文、科技部原副部長曹健林、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擔任實際負責人。四家省級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均與所在城市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形成強勁呼應。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與香雪製藥、金域科技、廣藥集團等合作,開展有償技術攻關;聚焦網絡通信、人工智能和網絡空間安全等領域,鵬城實驗室與華為、騰訊等深圳高科技企業形成深度合作;利用季華實驗室技術成果轉化成立的佛儀科技有限公司,朝著半導體裝備批量化生產,扭轉關鍵核心部件完全依賴進口攻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則聚焦在“卡脖子”技術,尤其是材料領域技術的成果轉移轉化。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兩年來,一大批海內外一流人才來了,一大批創新創業團隊來了,他們手中的先進研究成果也來了。依託這一科創平臺,東莞這座傳統制造業城市,順勢拿到一張科技領域尖端競爭的入場券。

從廣州開發區到深圳南山區,從佛山三龍灣到東莞松山湖,四座廣東省級實驗室將成為建設創新廣東的“尖刀連”,成為廣東“院士經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實驗室體系一條“鯰魚”

“只有好的體制機制,創新才有活力、才能發展。一個高水平的實驗室,必是優勢資源的聚合。”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表示。

近期將出臺《廣東省實驗室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廣東省實驗室建設省級財政投入資金管理辦法》,充分賦予實驗室自立項目視同省科技計劃項目、正高職稱評審權、進口科研設備備案制採購、社會化用人模式和市場化薪酬等多項自主權限,自主制訂規章制度達245項。

鵬城實驗室為獨立法人實體,設立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為推進組織模式和治理結構創新,實驗室設立學術委員會和戰略諮詢委員會。

依託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協同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為、騰訊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鵬城實驗室力圖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網絡空間實驗室。

如今,鵬城實驗室自主制定包括人員雙聘、合作共建在內的36項制度規範,建立健全內控機制,保證實驗室高效運作。

此外,實驗室實行分類管理等靈活用人制度。

通過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治理體系,季華實驗室不納入機構編制核定範圍、不定編制、不定級別,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給予充分的自主權。

此外,通過採取靈活的人才聘任制度,合同管理,核心研發人員可實行“雙跨”,與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創新的利益共享機制。未來,實驗室將在運行中逐步探索適合創新發展的新型體制機制。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同樣實行的是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設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部、臨床創新研究部、產業創新部和黃埔學院。通過設置學術委員會,已審議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等單位參加的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部第一批科研項目申請答辯。

紮根“世界工廠”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東莞產業發生化學反應。

2019年初,塘廈鎮提出,希望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同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中試孵化園區。9月17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塘廈鎮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正式揭牌。不到一年時間,雙方跑出東莞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速度。

在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行一步。

“塘廈以市場化的方式,以地上建築物作價或現金的方式,在最後一輪融資時入股擬上市企業等,希望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經驗,為後續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的支撐。

“除了引進高水平的團隊,我們已經與塘廈、大嶺山等鎮簽署共建產業園合作意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批成果將會走出實驗室,在產業界發揮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表示。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設現代廣東省實驗室一個重要目的或使命,就是進行體制創新探索,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首批四大省級實驗室如同“鯰魚”一般,正為廣東創新帶來一股活力。

截至目前,珠三角又落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5家省實驗室。

其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由區域兩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共建,不斷強化廣深“雙核聯動”。

“廣東省擁有全國第一位的經濟基礎,靠近香港創新資源,發展優勢突出,希望將來在廣東探索的一些新的模式可以對其他地區產生倒逼,形成可借鑑的經驗。”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表示。

基础科研“南弱北强”,珠三角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記者】朱紫強 李鵬程 戴曉曉 吳欣寧 陳啟亮

【統籌】何山

【作者】 朱紫強;李鵬程;戴曉曉;吳欣寧;陳啟亮

【來源】 珠三角觀察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