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在上世紀,上海人是發自內心喜愛奶油這種甜蜜美味。

“左手小籠生煎,右手酥皮奶油”——上海人,迷戀小籠包生煎包的肉香汁濃,同時也痴迷奶油西點。

上海人對奶油的痴迷體現在對“海派西點”的喜愛上。

所謂“海派西點”,就是根據上海人口味改變配方和製造方法的西式點心。

自19世紀40年代,上海開埠之初,西方列強建立租界,在十里洋場的繁華環境中,在上海的外國人保持西方的飲食習俗,習慣享用下午茶,西式糕點在上海的影響也逐漸擴大。

早在民國時期,享用下午茶,吃蛋糕麵包是少數上流社會階層的習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喝咖啡和吃下午茶仍然只是高級知識分子和富裕家庭的休閒活動。

等到改革開放,海派西點才開始被一般的工薪階層享用,並且迅速虜獲上海人的心。

要說最受歡迎的海派西點,少不了摜奶油、奶油小方、栗子蛋糕和冰糕。

稍微瞭解一下這些海派西點的原料配方,不難發現,

奶油是它們的終極靈魂。

摜奶油

上海人嗜奶油,摜奶油杯則是表達這份喜愛的最直接粗暴的方式。

摜奶油是上世紀20年代由外國人帶進來的,它的德文名字譯為“摔打奶油”,而上海話裡面的“摜”正有“摔”的意思,摜奶油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製作奶油並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從牛奶中分離出含脂率35%~37%稀奶油,添加穩定劑,以改善稀奶油的起泡性和氣泡的持久性;為了增加人們的適口性和產品的粘度,再添加蔗糖;再通過機械方法將空氣混入,使其膨脹,即成。

糖和奶的比例混合是使摜奶油變得潔白細膩,口感順滑的關鍵,打發奶油速度也有講究。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摜奶油杯

現代人可選擇的美食很多,還注重控制熱量保持健康,或許不能理解空食一杯奶油有何樂趣。

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摜奶油是非常時髦的,上海情侶約會環節少不了吃摜奶油,就像他們幾乎都會去外灘情人牆、普希金像小花園一樣,也像今天的你一定會和伴侶去看電影一樣。

摜奶油也是“奢侈”的小資甜品,在紀錄片《愛上海派西點》中,一個上海叔叔聊到摜奶油,他說:

“這個就是你一定會帶著男朋友女朋友去吃的東西,但那時工錢一個月才三十幾塊錢,兩個摜奶油要八毛,天天吃可不得了。”

奶油小方

有一種好吃的,你下班去到店裡,店員會說“賣光了,明天早點過來吧。”

這種好吃的要算上奶油小方一個。

對比現在時髦的翻糖蛋糕,奶油小方外表有點樸素。

長方形的海綿蛋糕,中間夾著一層薄奶油。奶油裡頭有碎碎的罐頭菠蘿丁,主角則是頂上厚厚的奶油層和奶油花,用一小塊鹽漬櫻桃加以點綴,能做到甜而不膩的奶油才值得店家引以為傲。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奶油小方始於1986年,至今仍然在老牌西點店熱賣,成為上海美食的一張名片。

相比於現在很多甜品,奶油小方似乎不值一提,無非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奶油充世面”的一種甜品。

但很多食物並不能僅僅以味道和原材料來評判,奶油小方曾是上海人童年最熱切的期待,無疑是上海人的記憶符號。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素面朝天的鮮奶小方,整列整排,底氣十足地陳列在玻璃櫃中

栗子蛋糕

在八十年代,栗子蛋糕在上海孩子心裡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為了能被獎勵一塊栗子蛋糕,孩子也能剋制調皮愛玩的天性,坐在書桌前好好做作業,好好考試。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栗子蛋糕有什麼魔力?

我們平時吃到的栗子蛋糕,通常是把少許栗子泥加入雞蛋,黃油和低筋麵粉中,然後烘焙而成,栗子的戲份不多。

但海派西點裡的栗子蛋糕是紮紮實實的。把栗子煮熟剝殼,加糖攪拌成泥,最後在栗子糕胚的外層裱上厚厚的白脫鮮奶油。

在上海,奶油的地位比得上生煎包?

栗子蛋糕的魅力不僅在於滿滿的慄蓉淡香,也因為外層的鮮奶油“帽子”,使得蛋糕口感更細膩綿長。搭配口感較硬的慄蓉糕胚,口感層次豐富。

慄香和奶香交織,軟糯和滑潤相佐。

人們對栗子蛋糕的喜愛,不僅僅因為慄香,更是因為痴迷奶油那種細膩滑潤的口感。

用栗子蓉代替麵粉並不是從外國師傅那裡學來的,而是20世紀50年代上海師傅的首創,因為過去由於物質條件限制,低筋麵粉稀缺,便想到用栗子蓉代替。

這種變通與上海的氣質十分相符,也與上海人氣味相投,栗子蛋糕能風靡上海甜品界半個世紀也是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