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今天,给大家介绍又一处位于京郊房山好地方:宝水村!

这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个小村落,她到底有多美?一起去看看吧……

房山区蒲洼乡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美誉。这里的宝水村,2005年被批准为市级民俗旅游村,2008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2017年3月与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是个夏季游玩避暑的好去处!

先上几张图片,看是不是有如置身西藏的感觉 。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蒲洼乡境内不仅有东村花台、芦子水村天璇谷等名扬京津冀的风景名胜,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宝水村也是你必不可少的观光好去处。

宝水村位于蒲洼乡域北部,地处108国道与张(坊)宝(水)公路交汇处,也是房山区南北沟交汇点,村址海拔1094米,辖宝水、东泥洼、西泥洼、堆金台4个自然村。

西泥洼、东泥洼分别位于村西的沟谷内,由于村落地势较低,沟谷两侧地势较平,故称泥洼。东、西泥洼水土资源丰富,村落形成较早,村中流传“先有东西泥洼,后有宝水”的民谚。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西泥洼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东泥洼

堆金台:位于村西海拔1200米处的平台上。


村落的传说


相传此处有一巨石,石上的石槽如臼,村民常到石臼舂谷子,舂好的小米在日光下金光灿灿,此地得名堆金台

另一说是此处曾堆积过采来的金矿石。村落原在煤矿采空区上,也是典型的山区建筑风格,后搬迁到新址,成为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堆金台全景图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宝水村名的起源


据考民国16年版《房山县志》,宝水处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被称为豹儿水沟的山谷内(此山谷或因有豹子出没而得名),沟内的河流源出自小寒岭之东南麓,东南流经豹儿水村,向南流经蒲洼、红姑娘口,经马鞍村汇入拒马河,

该河古称豹儿水,现名马鞍沟水,系拒马河水系的支流。因村子地处豹儿水源头,得名豹儿水。

另一说法是:梁姓村民于清代从史家营乡秋林铺逃荒到此,发现石缝中有清泉涌出,遂在此垦荒定居,张姓、杨姓人家也相继到此定居,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村落;后来在泉眼之上建成龙王庙,庙下雕石为龙头,泉水由龙口喷出,为体现水的宝贵,村子得名“宝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村子还有“鲍尔水”或“抱儿水”的叫法,如今蒲洼当地年长者仍使用去声(bào)的叫法。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宝水村于2005年被批准为市级民俗旅游村,2008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于2017年3月与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宝水村现有民宅300余座,其中清代四合院40座,还有清代古碾、古磨、古碑、古井、祠庙等传统资源18处,以及传统刺绣、山梆子戏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石屋四合院

石屋的整体框架是传统的四梁八柱,墙体是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正好这里有一座已经坍塌了一角的屋子,可以做为山区屋子的解剖图。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坍塌一角的屋子

屋子一般采用三开间的格局,代表天、地、人三才。由于开间较大,要在中间加两道梁(即大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这样就是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靠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这样就有了“四梁、八柱”之说。

房山自古以出产石材闻名遐迩,山里人把石块叫作“板儿石”,把小块石板叫作“石片(piǎn)儿”,大块的石板才称为石板。这些东西都是山里人盖房子用的基本材料。使用的石块大小不一,也只有山里的泥瓦匠才能从事砌墙的技术活儿。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屋子主体结构也不会垮。这也是山里的老房子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古辗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古树:千年古松、观音柳

梆子戏跟随明初山西移民的脚步,古老的梆子腔(河北梆子)也传入京冀,俗称“山梆子”。这里的梆子戏由村民自导自演,在神庙里的古戏台上演了百余年。脍炙人口的梆子戏当属《倒骑耕牛唱梆曲》。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梆子戏

宝水村现有户籍人口389户846人,但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或举家搬到山外居住,村里留守的多为妇孺老人,冬季更显萧条凄凉。村里的许多老人已达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步伐矫健,在田里或房前屋后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子女们也想接老人到山外享享清福,但他们就是过不惯城里人的生活,硬是要厮守这块贫瘠的土地。

用他们的话说,只有在这里,他们才吃得饱、睡得香,才神清气爽、呼吸匀畅。说白了他们就是舍不得这块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他们的命,就是他们的魂魄,他们的血肉已经与大山融合在了一起,这养育了他们一辈子的土地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就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概括他们的心境吧!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近年来,宝水村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古迹、古民居、梆子戏等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修建了林云山登山步道、观景亭等旅游设施,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产业,进一步丰富了村子的旅游文化内涵。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漫山遍野的山花

抗日战争时期,蒲洼乡隶属房涞涿联合县一区管辖,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宝水人民为配合八路军粉碎日寇的扫荡、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1940秋,叛匪配合日寇扫荡在一区发动了一连串的叛乱(史称“一区事变”),我县区干部被捕46人、牺牲26人,英烈的献血也洒在了宝水这片土地上。宝水村的旅游今后还可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洼的这个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在宝水,初春你可以观赏到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杏花,那娇艳如火的映山红更是令人陶醉,春末盛开的绣线菊又把这里变成了令人心潮澎湃的白色海洋;秋天,你可以漫步松涛林海,欣赏如荡着碧波的梯田和层林尽染的山峦;冬天,你可以站在白茫茫的山岗上,听松涛怒吼,看蜡像原驰。

这里的夏天彩蝶恋花,百鸟争鸣,雨后常现壮观的云海,如处仙居。村北麻子崖(nié)海拔1858米,即使是在三伏天,在树林积叶之下及背阴处、石缝中,也仍然有常年不化的冰。

等到炎炎仲夏,来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宝水村,你可以在林荫下或田间地头沐浴凉爽的山风,在清新的空气中来几次过瘾的深呼吸;你可以喝上沁人心脾的山泉,甚至把双脚插入清凉的溪水里;你可以在老乡的家里吃上纯绿色无公害的粮食和蔬果,还有散养的柴鸡和黑猪肉等美味;你还可以盘腿坐在土炕上听寿星们用他们特有的不带“堂音”的蒲洼话讲述这里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传说。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游遍北京”;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