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點擊右上方“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今天,給大家介紹又一處位於京郊房山好地方:寶水村!

這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中的一個小村落,她到底有多美?一起去看看吧……

房山區蒲窪鄉位於北京市西南部,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美譽。這裡的寶水村,2005年被批准為市級民俗旅遊村,2008年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

2017年3月與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是個夏季遊玩避暑的好去處!

先上幾張圖片,看是不是有如置身西藏的感覺 。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蒲窪鄉境內不僅有東村花臺、蘆子水村天璇谷等名揚京津冀的風景名勝,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寶水村也是你必不可少的觀光好去處。

寶水村位於蒲窪鄉域北部,地處108國道與張(坊)寶(水)公路交匯處,也是房山區南北溝交匯點,村址海拔1094米,轄寶水、東泥窪、西泥窪、堆金臺4個自然村。

西泥窪、東泥窪分別位於村西的溝谷內,由於村落地勢較低,溝谷兩側地勢較平,故稱泥窪。東、西泥窪水土資源豐富,村落形成較早,村中流傳“先有東西泥窪,後有寶水”的民諺。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西泥窪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東泥窪

堆金臺:位於村西海拔1200米處的平臺上。


村落的傳說


相傳此處有一巨石,石上的石槽如臼,村民常到石臼舂穀子,舂好的小米在日光下金光燦燦,此地得名堆金臺

另一說是此處曾堆積過採來的金礦石。村落原在煤礦採空區上,也是典型的山區建築風格,後搬遷到新址,成為一片現代化的住宅小區。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堆金臺全景圖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寶水村名的起源


據考民國16年版《房山縣誌》,寶水處在一條東西走向的被稱為豹兒水溝的山谷內(此山谷或因有豹子出沒而得名),溝內的河流源出自小寒嶺之東南麓,東南流經豹兒水村,向南流經蒲窪、紅姑娘口,經馬鞍村匯入拒馬河,

該河古稱豹兒水,現名馬鞍溝水,系拒馬河水系的支流。因村子地處豹兒水源頭,得名豹兒水。

另一說法是:梁姓村民於清代從史家營鄉秋林鋪逃荒到此,發現石縫中有清泉湧出,遂在此墾荒定居,張姓、楊姓人家也相繼到此定居,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形成村落;後來在泉眼之上建成龍王廟,廟下雕石為龍頭,泉水由龍口噴出,為體現水的寶貴,村子得名“寶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村子還有“鮑爾水”或“抱兒水”的叫法,如今蒲窪當地年長者仍使用去聲(bào)的叫法。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寶水村於2005年被批准為市級民俗旅遊村,2008年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於2017年3月與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寶水村現有民宅300餘座,其中清代四合院40座,還有清代古碾、古磨、古碑、古井、祠廟等傳統資源18處,以及傳統刺繡、山梆子戲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石屋四合院

石屋的整體框架是傳統的四梁八柱,牆體是用石頭和泥土砌成的。正好這裡有一座已經坍塌了一角的屋子,可以做為山區屋子的解剖圖。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坍塌一角的屋子

屋子一般採用三開間的格局,代表天、地、人三才。由於開間較大,要在中間加兩道梁(即大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這樣就是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靠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建築。這樣就有了“四梁、八柱”之說。

房山自古以出產石材聞名遐邇,山裡人把石塊叫作“板兒石”,把小塊石板叫作“石片(piǎn)兒”,大塊的石板才稱為石板。這些東西都是山裡人蓋房子用的基本材料。使用的石塊大小不一,也只有山裡的泥瓦匠才能從事砌牆的技術活兒。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只要樑柱不倒,即使牆面坍塌,屋子主體結構也不會垮。這也是山裡的老房子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古輾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古樹:千年古松、觀音柳

梆子戲跟隨明初山西移民的腳步,古老的梆子腔(河北梆子)也傳入京冀,俗稱“山梆子”。這裡的梆子戲由村民自導自演,在神廟裡的古戲臺上演了百餘年。膾炙人口的梆子戲當屬《倒騎耕牛唱梆曲》。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梆子戲

寶水村現有戶籍人口389戶846人,但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或舉家搬到山外居住,村裡留守的多為婦孺老人,冬季更顯蕭條淒涼。村裡的許多老人已達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鑠、步伐矯健,在田裡或房前屋後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子女們也想接老人到山外享享清福,但他們就是過不慣城裡人的生活,硬是要廝守這塊貧瘠的土地。

用他們的話說,只有在這裡,他們才吃得飽、睡得香,才神清氣爽、呼吸勻暢。說白了他們就是捨不得這塊地方,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他們的命,就是他們的魂魄,他們的血肉已經與大山融合在了一起,這養育了他們一輩子的土地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就用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來概括他們的心境吧!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近年來,寶水村在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古蹟、古民居、梆子戲等文化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著力發展旅遊產業,修建了林雲山登山步道、觀景亭等旅遊設施,發展特色養殖和種植產業,進一步豐富了村子的旅遊文化內涵。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漫山遍野的山花

抗日戰爭時期,蒲窪鄉隸屬房淶涿聯合縣一區管轄,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寶水人民為配合八路軍粉碎日寇的掃蕩、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1940秋,叛匪配合日寇掃蕩在一區發動了一連串的叛亂(史稱“一區事變”),我縣區幹部被捕46人、犧牲26人,英烈的獻血也灑在了寶水這片土地上。寶水村的旅遊今後還可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京西蒲窪的這個村子,即使在三伏天,也有常年不化的寒冰

在寶水,初春你可以觀賞到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杏花,那嬌豔如火的映山紅更是令人陶醉,春末盛開的繡線菊又把這裡變成了令人心潮澎湃的白色海洋;秋天,你可以漫步松濤林海,欣賞如蕩著碧波的梯田和層林盡染的山巒;冬天,你可以站在白茫茫的山崗上,聽松濤怒吼,看蠟像原馳。

這裡的夏天彩蝶戀花,百鳥爭鳴,雨後常現壯觀的雲海,如處仙居。村北麻子崖(nié)海拔1858米,即使是在三伏天,在樹林積葉之下及背陰處、石縫中,也仍然有常年不化的冰。

等到炎炎仲夏,來到遠離城市喧囂的寶水村,你可以在林蔭下或田間地頭沐浴涼爽的山風,在清新的空氣中來幾次過癮的深呼吸;你可以喝上沁人心脾的山泉,甚至把雙腳插入清涼的溪水裡;你可以在老鄉的家裡吃上純綠色無公害的糧食和蔬果,還有散養的柴雞和黑豬肉等美味;你還可以盤腿坐在土炕上聽壽星們用他們特有的不帶“堂音”的蒲窪話講述這裡特有的風土人情和古老的傳說。


更多美文,敬請關注“遊遍北京”;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