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比現在一本厲害嗎?

子不約929


本人1990年中師,中考分數高出當地重點中學(現在是本地首批國家級示範高中)錄取線50多分(滿分660),考中師的原因就是家裡窮,中師一切費用全免還包吃住,包分配工作,幹部身份……條件誘惑的父母我都無法拒絕!中師畢業一年,本人考上全日制大專,畢業以後緊接著讀本科,可惜不是啥好的大學 因為都是師範學院一類的大學。工作歷程上是先小學,然後初中,後來進入本地唯一一個重點中學教高中,那個時候自己二十四歲,也就是高中畢業以後讀大學的畢業生的年齡。高中教了十五年,學生中有考上清華北大的,很多大學都有。現在本人在商海打拼,因為覺得老師的工作實現不了自我價值。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中專生絕大多數都是現在的一本大學的坯子。


風景這邊獨好56110157


一、先說結論:不能說三十年前的中專可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本科大專什麼的,中專就是中專文化專業程度。

二、再說原因:1、如果你非得說以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大學,那幾乎等於說我們國家和社會教育沒有進步,等於原地踏步,否定時代發展,這不符合常識的,一個社會在一個長期的角度來說通常都是螺旋式發展和進步的。

2、以前是計劃經濟時代,三十年前也是計劃經濟的末期,國家經濟和教育都落後,所以一小部分人被選拔讀了中專並且包分配,應該說以前的他們是幸運的,當然在當時如果同期橫向比較的話他們可以說是佼佼者,但是縱向與三十年後的來比較的話已經無可比擬性,中專在當今已經沒落了,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了,為什麼要進行市場經濟,因為計劃經濟制度落後了,也不能選拔出更好的人才。

3、提問者心裡訴求分析:提問者心裡估計想多得到社會認同或中專同等層次的人群的贊同,客觀上來說只能通過繼續教育提升自己學歷層次,才能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哪怕目前很多在職的重要崗位,或者部門高級領導以前是中專出身,但是他們有目前的成就也一定是建立在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文化和專業層次的,不然也不可能憑資格長期坐穩一個重要位置,所以我們得客觀分析這個問題和現象,不能讓魚龍混雜,以偏概全。


China80hou


這個問題我這個年令最有發言權!我是1978年考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的,同年間,和我一起的高中同學(基本是73年一一74年農村高中畢業)90%都是報考中專,說實話,如果本人不是做民辦教師(初中)也不會報大學,農村人考個中專都上天了,所以說高中上三年中專的情況那個年代比比皆是,是的,所學的知識方向不同而已,但出來工作後,加之80年代初,真是很吃香,工作也象現在一本985,211一樣好分配!在時代的比較中,那時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985,211。本科相當於現在的碩博,碩土,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後!


永不放棄40839


30年前的中專應該和現在的二本差不多。30年前的高考,是分為大學試卷和中專試卷兩種,大學卷當然比中專卷難些。但不管是考上大學或考上中專,畢業後身份都自動變成國家幹部。當時我國的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很大,對農村孩子來說,考上和考不上是天壤之別。所以很多考生為了保證能被錄取,明明自己的成績可以讀大學的,也不敢報大學,報箇中專穩妥點。


康德爾38604619


這個我很有發言權。本人1985級北京一重點高校(現為985,雙一流)大本。如果讓我評價當時的中專生,我只能說,他們水平一般,見識短淺。

當時中專,從初中考。先別自誇中專生優秀。老師會提醒你,上高中,可考大學,上更好的學校;同時告訴你中專畢業後,分配基層一線的多等,供你選擇。所以,一般學習成績中,下的人會選擇報考。

重點大本當時的確不好考。我當時本省排名前500之內,縣級市排名前五名。所以選擇餘地很大。當年本科為4%錄取,注意,有預考,預考後一大半人就光榮地回家勞動了。當時在人們心內,考上重點大本就象直接當官了一樣,地方上的人對你肅然起敬。

重點大本,本科,大專,中專,這是當時的一個基本排序。所以,同學聚會,中專學生只是說經常在車間實習,我們一般說麻省理工的Dr.來學校講學,外籍教師給我們講課等等。

當然,當時人才極缺,中專生充實在一線。他們即使再不行,也會學幾招,水平也有很高的。現在不也是嗎?很多人就無法與馬雲比。


beijingwanger


3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比現在一本厲害嗎?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回答的,畢竟30年前與如今的教育背景、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二者之間進行比較的範圍、層次、角度等不同,所比較出的結果也會出現角度的差異。

那麼,3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如果從知識水平來講的話,30年前的中專生肯定與如今的初中生相對都有一定的困難,畢竟那個年代的教育水平與現在相比基本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而且30年前的知識角度、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與現在相比都差著一大截兒,無法與當今社會的受教育主體相比較。

但是如果將30年的中專畢業生待遇,與現在的大學生相比的話,顯然還是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有很大發言權的。

30年前的中專生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只要考上中專生,基本就算是端上“國家的鐵飯碗”了。30年前的中專生畢業後,國家就會給予分配工作,師範中專生就會被分配到中小校中當老師,當然多數都會被分配到鄉鎮、農村小學中,但是他們都是可以獲得正式編制的,而且還能獲得城市戶口,在那個年代城市戶口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身份的象徵,在這樣的誘惑力下,甚至有人並不願意考高中,因為讀高中的性價比並不高。

按照30年前的中專生畢業後的待遇來看,中專生要超過現在的普通本科畢業生,甚至與國家985、211工程大學的畢業生有一拼,即使當今國家985、211工程大學的畢業生,也需要參加體制內公職考試,才嫩更有機會進入編制內,可見現在的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之大,但是當年的中專生卻不用為就業發愁,只要考上,基本上就能擁有較好的發展。

其實,有人也曾經說當年中專生的“魅力”完全超過了高中生,這句話雖然有點過,但在很多地區也屬於現實。當年如果選擇了高中,可能就有機會上大學,但是高中的錄取率太低,而且考上高中還要面臨著錄取率更低的高考,當年的高中生,也就是隻有兩三成的人有機會考上,如果放到基層的高中學校中,甚至還達不到兩三成的錄取率,也就是說在“高風險的高中”映襯下,中專生的好就業,改變命運的機會,似乎就超過了考高中。

按照教育發展的背景來講,筆者認為將30年前的中專生,與當下的具體學歷相比,可能並沒有太明確的答案,畢竟年代不同,所衡量的標準也不同,也就無法以更加合適的標準來平衡。因此,在中專生和如今的學歷水平相對比,很難得出較為統一的答案,我們只能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


東愛雨小公


我是1980屆高中考上中專的。當年只有一次統考考試,過大學分數線的,可以報大學。不夠的,報中專。再少的,報技工。我們年級共6個高中班,大約300名學生。預考獲得考試資格的大約15個人。哪年大學錄取分數線300分,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各科滿分100分,加外語40分,合計滿分540分。因此300分錄取線應該要每科大概要合格。

我們年級硬碰硬考上大學的只有一個,上了新疆醫學院。還有2個因為民族學生考漢語言,幾乎加了一倍的分數,上了西北民族學院。

我報名的是蘭州鐵路技術學校,一方面是鐵路單位的學校,一方面是內地的學校。因此分數較高。我們這個錄取班的48名同學,分數過大學錄取線大有人在。過300分的大概有一半的人。有的竟然過了10分。我是304分。當年沒有大專一說。

蘭州鐵路技術學校的前身是下馬的新疆鐵道學院。這個是到了學校時聽教學的老師說的。學校的課程設置與蘭州鐵道學院的幾乎一樣,就是要求沒有那麼高,偏重於實際。

畢業後全班都回到烏魯木齊鐵路局。當初的以為能不回新疆的夢破滅了。如果報名時知道要回新疆,估計大部分就報新疆的大學了。

到了各個站段,我們的領導,同事對我們的評價是比較高的,馬上都能頂上去成為技術標兵等。

至於當年的中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說等於大學本科有些爭論。說就是大學專科,一點不吹。

如果從錄取比例來比較,估計說是一本,也不為過。因為15/300=0.05,即5%的錄取率。

不知道大家認可嗎?


藏像


話說我就是30年前的中專學歷啊,和現在相比,按照現有的高校招生人數來看,相當於現在一本,包括清華北大那些頂級名校。

我是1985年考上師範的,當年師範在全縣招生45人,其他中專招生9人,一共55人。這55人基本上就是從第一名到55名選撥出來的。極少有“漏網”的,當時我的母校很厲害,師範生45人佔到了15人,我當時是考到了全縣21名,全縣前五名有好幾個就是我的同學,我們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師範。當時全校優等生裡面只有一個黃姓的同學上了高中,後來考上了大學,因為不是一個班,後來沒有怎麼聯繫,什麼大學也沒有印象。他是我們當年小升初的時候的第一名,我是第二名。他們家可能看得比我們遠,選擇了高中,而我們奔著吃皇糧、改戶口而去的,就選擇了師範。

當時的非農戶口是很讓人羨慕的,可以買到平價的糧、平價的油,平價的肉,平價的煤。當時,平價白麵一毛多錢,而農民自己買議價的白麵也得三四毛吧,這個記不清了,反正差價是很大的。擁有非農戶口的人,也比我們農業戶口的人顯得很牛氣。當時,高校的錄取率非常低。全縣只有一所重點高中,招兩個班,100人。高考之前,還要預選。預選成功,才有機會參加高考,最後也上不了幾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早一點把飯碗占上,就是大家當年的心理。

我還想說的是,我們的那些同學是真的很聰明的,就拿我和那位黃姓同學來說,我們是小升初時候的第一二名,但是在初中的三年當中,我們雖然也很努力,但是始終沒有回到入學時候的那個巔峰狀態。也就是說,第一二名,我們從此沒有拿過。到了師範,很多同學更是表現出了極好的天賦,有的同學幹什麼都能幹得很好。

三年後,我們都分配到了廣大農村的中小學中,逐漸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中流砥柱,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自身的發展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除了極少部分改行從政後成了縣處級領導,比如我們現在的縣長書記等都是當年的師範生,也有的靠文學創作等異軍突起的,比如前些天來我們這兒做講座的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胡學文從一名初中老師化繭成蝶為當代著名作家的。

但是,這只是個別的。

現在,高校招生人數多了,我們縣每年上一本的人數在100多人,其中不乏有650多分以上的,這個分數是能夠上到全國前幾名的大學的。按照這個來說,我的那些同學當中,就有很多屬於大材小用了。

但是,現在的很多知識非常難,什麼線性代數,什麼C++了,什麼Java了,我們都不敢碰了,從知識結構來說,我們與一本學生又差得很遠了,我們就不和他們爭了。

不管怎麼說,我們這一代人還是趕上了好時候,大變革時期,只要敢作敢為,化繭成蝶的機會還是有的,比我們的父輩們強多了。


愛河北人


我是1964年曲阜師院(現在曲阜師大)本科畢業生,一直當教師,經歷文革前後的升學考試,文革前中專以師範類較多,其他如動力中專,水利中專畜牧中專,較少,考試資格是初中畢業或相當學歷,農村孩子為跳出農門吃國庫糧,大多報考中專,高中嘛一個縣只一所,多的四個班,小的僅兩個班很難考,文革期是推薦制,所謂工農兵學員層次參差不齊,我就不談了,恢復統考後,剛開始中專和大學分別招生,很多學生於同樣原因選擇考中專,甚至高中畢業又去考中專,目的是跳出農村,吃皇糧。 直到1981年,中專考與高考一張卷,按分高低錄,大學錄完,大專錄,然後是省屬中專,最後是地區(專署)錄。至如對30前中專生如何評價?我我從兩個方面談談個人看法,從知識層面看,因剛恢復統考,學校經過文革動亂,。已經不象樣子了,師資流失,設備欠缺,校舍破舊,各方面都整頓和規範,我曾與考上中專學生交談過,教材看僅比當時高中稍高一點,甚至不高於高中,,專業知識大多數還是文革前的,所以從知識層面看並不高!從社會地位和社會效益來看,這些考上中專的學生是自己拼博出來的,是驕嬌者,出類拔萃的,社員們統稱大學生,群眾也另眼高看,是文化人有本事的人! 由於是自己拼博考上的,自學能力也強,自律也強,所以畢業後在各自崗位也是積極向上,大多數做出一定成績獲得提拔,我十幾年前曾回農村縣城,很多縣局領導都是中專生,是小單位領導的更多了,從這個層面講,老中專生又是社會的脊樑,是社會中堅力量。 這幾年又有變化,由於大學擴招學校規模擴大,大學生日漸增多,所以現在中專生就不那吃香了,提拔講第一學歷,老中專生雖在其位,但不如以前了。好多成了副手,成了調研員,這批老中專生離退休不遠了。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們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user1089919244791


當年的中專有初中專和高中專之分,初中專是在初中畢業生中招錄;高中專是在高中畢業生中招錄。當時的招生制度並不科學,也不合理,初中專把相當一部分優秀學生招走了,對高端人才培養造成很大損失!我當時是高中老師。我一個表弟初中畢業考取了一所船舶工業學校,我動員他來我任教的學校讀高中,三年後考上清華大學。我認為當時的初中專學生應該相當於現在985、211大學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