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影像:老北京街頭的駝隊,百姓日常生活離不了


北京騎駱駝的男子。我們現在很難見到駱駝,想見的話只能到動物園去。其實,這種體型龐大、性情溫和的牲畜,以前在北方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本文選取了美國業餘攝影師西德尼·甘博1918年在北京及其周邊拍攝的影像,為大家展示駱駝在當時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北京街頭正在休息的駱駝。老北京的駝鈴聲,在歷史上迴盪了700年之久。早在元朝,這裡就出現了運輸貨物的駱駝隊。當時有一句詩寫道:“翠幌金車錦駱駝,芙蓉繡褥載雙娥。”這是描述由駱駝拉車的情景。明清時期,駱駝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量生活物資就是它們馱運過來的。

行走在北京街頭的駝隊。駱駝有超強的耐力,既可以長途跋涉又可以幾天不吃不喝,一次能馱運三四百斤重的貨物,作為交通工具的經濟效益特別明顯。每天早晨,駱駝排著長隊在大街上走過,頸上的鈴鐺搖擺著,叮噹作響,這一幕成為老北京固有的景緻。駱駝運輸集中在秋、冬、春三季,因其怕熱,夏天也要像人一樣避暑休養。


北京街頭的駝隊。清末民初之際,京城駱駝多到什麼程度?由外地過來等待進入城門的駱駝,常常會排出十幾裡遠,猶如一道長城。進城後,駝隊行走在大街小巷,常常造成交通擁堵,行人和車輛也不得不避讓。為解決這個問題,民國京師警察廳專門規定:“駱駝以三頭為一組,不得隊隊相連。”照片中的駱駝四頭為一組,是否涉嫌違規呢?

北京郊區的駱駝與把式。這些排隊行走的駱駝都用繩子連在一起,正所謂“細鼻穿繩鈴懸頸,緩步攔街怕駱駝”。

行走在街頭的駝隊。駱駝運輸有長途和短途之分。長途往來於北京與山西、北京與蒙古等地,短途較多的是在北京西郊與城內之間往返。北京與蒙古之間距離遙遠,駱駝往返時最能體現其“沙漠之舟”的特色。由蒙古運入北京的主要是羊毛、駝毛、皮革、騾馬、土礦石等,由北京運往蒙古的則有絲綢布匹、銅鐵器具、菸草、白酒、糖、茶葉、糧食等等。

把式與駱駝。駝隊進入北京或從北京出發前往外地,都有固定的地方,即那些貨物集散處,猶如現在的車站,如安定門外西黃寺的外館、通州的張家灣碼頭以及糧食店、果子市、磁器庫等地方。

北京西郊煤礦附近的駱駝。從北京周邊地區運入城內的主要是日用百貨,如從西郊運來的煤炭、石灰、蔬菜等。門頭溝和房山盛產煤炭,阜成門是駱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有一首詩描述駱駝運煤進城的景象:“鑿斷山根煤塊多,拋磚黑子手摩挲。柳條筐壓高峰處,闊步搖鈴擺駱駝。”

經過城門的駝隊。北京街頭慢吞吞行走的駱駝,有兩種來源。一是把式自家餵養的,他們大多居住在西郊,那一帶幾乎每個村莊都養駱駝,有的專業戶能養100多頭;二是把式從店鋪租來的,那時候專門有從事出租駱駝生意的店鋪,就像現在租車一樣。


把式照看自己的駝隊。在清朝,駱駝屬於受法律保護的動物。《大清律例·兵律·廄牧》規定,凡私宰自己家的駱駝,杖八十,沒收毛皮;如果是誤殺或者駱駝病死,主人不受懲罰;宰殺他人的駱駝,則要杖一百。在生產力落後的農業社會,駱駝是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民生的運輸工具,所以要立法保護。進入民國,隨著近代運輸工具的發展,法律就不再禁止殺駱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