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火炮,可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携行,仅重653公斤

M1式75毫米榴弹炮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美军广泛使用在二战中。这个榴弹炮的原型是M1920榴弹炮,由美国韦斯特威尔特公司负责生产。后来在1927年正式被命名为M1式75毫米榴弹炮。在研制之初,美军就提出了榴弹炮要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并且还要运输起来十分方便。因为他们在一战中吃了不少亏,面对一些泥泞的道路常常束手无策。同时期日本的92式步兵炮又给了他们启发,92式步兵炮只需要4个士兵就可以运输它。


“大器晚成”的火炮,可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携行,仅重653公斤

​美国最初生产这款榴弹炮是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的作战地形,所以这款榴弹炮设计十分独特,它可以随时拆分和组装,属于组合式火炮的一种。在行军途中,榴弹炮可以被拆分为九大部分,便于炮兵随身携带。当有作战任务时,它又可以被迅速组装起来,形成有效的火力打击。M1式75毫米榴弹炮总重量只有653公斤,火炮的最大射程在9000米左右,每分钟可以打出5发炮弹,炮弹的打出去的初速度则达到了每秒381米。操作这门榴弹炮需要六名炮兵来进行,每个人各司其职。

“大器晚成”的火炮,可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携行,仅重653公斤

​M1式75毫米榴弹炮运输起来也十分方便,可以以威利式吉普车做牵引在公路上行驶。这款炮弹在二战时的知名度相当高,但是它却有些大器晚成的意思,本来在二战以前就被研制了出来,在1934年美军将其定型为M1A1式75毫米榴弹炮,但是一直受不到美军的重视,直到1940年,M1式75毫米榴弹炮才生产了90门。直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门榴弹炮才迎来了曙光,它迅速被批量生产,从90门暴涨到了2592门。

“大器晚成”的火炮,可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携行,仅重653公斤

​虽然这样的数量相对于其他种类火炮来说很少,但是M1式17毫米榴弹炮的数量增加了将近30倍。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重用,完全和作战时的地形有关。之前美军都是在欧洲作战, 那里有比较完善的公路体系,适合装甲车和大量车队行驶。但是在太平洋上都是星罗棋布的岛屿,别说公路了有时候可能连能走的路都没有,所以M1式75毫米榴弹炮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士兵可以将它拆分带到山地和沟壑中,在任何复杂地形中都能布置好密集的火力网。在二战快要结束时,该型号的榴弹炮停止了生产,据统计它前前后后一共生产了5300门。

“大器晚成”的火炮,可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携行,仅重653公斤

​1962年美军开始重整自己的武器系统,并将所有的武器重新命名,M1A1式75毫米榴弹炮自此改变名为M116式75毫米驮载榴弹炮。(Da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