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粒微茫,在億萬細胞中脫穎而出,再通過不斷地吸收養分來到人間。這個過程,是一個人最堅強的時候,從細胞到主體,需要數以千萬計的細胞組成,這個過程是多麼的偉大。那些抱怨人生苦難多災,最後自殺的人,是不是辜負了曾經在宮殿中那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自己。


“魯豫曾經採訪過這麼一個名聲顯赫,不屈而又脆弱的靈魂。好奇嗎?為什麼不是大明星,知名演員,卻是靈魂?因為這個靈魂向世界證明了,生命中沒有絕對的黑暗,只有自我發光才能夠在黑暗中勇往直前。”


她是張海迪,一位美麗的女子。她曾說她要跟許多女孩一樣,跳芭蕾,玩跳繩,跋山涉水,看遍山河光景,她甚至想飛翔。她說,要不是自己五歲的時候患上了高位截癱,她一定可以做到…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1955年,張海迪出生於濟南,五歲時便因血管瘤患上了高位截癱,臥病在床。為了不讓自己整日在床上和輪椅上平平度過,張海迪開始學習書籍。病床上,為了看書,她只能靠反光鏡進行閱讀,驚人的毅力不僅讓她學會了4國語言(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靠著一雙手整整翻譯了幾十本國外名著。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1970年,那年張海迪剛滿15歲,就隨著父母一起去了鄉村生活。15歲的年紀,對於每個女孩子那都是含苞待放的年紀,本應該在學校接受書籍的薰陶,但張海迪卻當上了老師。在70年代那個還沒恢復高考的時期,張海迪意識到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便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達給了鄉村中的孩子。學校沒有音樂老師,她便學習音樂知識,自己當上了音樂老師。


(1)一個需要救助的人,卻成了別人的天使


在鄉下生活的那段時期裡,張海迪當上了醫生,她讀完了各類醫學專業書籍,其中包括《人體解刨學》、《內科學》、《針灸學》、《內科》、《兒科》在內的等等醫學用書。

在學習針灸之時,因為針灸是一門不僅知識難懂,還需要有熟練操作經驗醫學技術,張海迪用自己的身體做為“小白鼠”,不斷進行扎針練習。幾年下來,誰也沒想到,那個曾經被認作是病人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存在,成了村中上萬人心中的名醫。這其中甚至還有一位癱瘓在床上多年的老人,

張海迪用自己的耐心給老人賦予信心,加上翻閱無數的相關書籍,最終奇蹟般地讓大爺走起路來。醫者不能夠自醫,這聽起來多麼的可笑。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她靠演講和歌聲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她上福利院,去特教學校,看望殘疾人家庭,守護孤寡老人以及同她一樣的殘疾兒童。她建小學,幫助貧困殘疾兒童治療,她為災區捐款,捐獻自己的幾萬稿酬。她呼籲人們關注殘疾人士,幫助他們自主成長。

張海迪說過,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位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們,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克服自身精神障礙,用自己的經驗,為每一個殘疾人士獲得知識這件事上當個領路人。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快樂很難,帶給別人快樂卻很簡單


1983年,張海迪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先後翻譯《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麗貝卡在新學校》、《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創作《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上百萬字作品。她靠一隻筆講述自己的人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帶給每一個人快樂。

此女子生活品質極高,“寫小說,畫畫,“跳舞”,拍電影,歌唱,考碩士,更喜歡香水。”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2)看似即將一帆風順的弱女子,其實只是依靠自己苦苦支撐著船帆

1991年的時候,剛獲得中國殘聯授予的“自強模範”稱號,厄運便再次降臨。“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一個只有老年人才常見皮膚病,出現在了張海迪的鼻子上。大面積的皮膚潰爛,鼻子骨頭都裸露了出來。

眼看著完好的面容也即將接受摧毀,卻又接到了需要無麻醉進行手術的消息。絕望之下,再附加身體上的的痛苦。

手術前,她向自己的丈夫王佐良說:“如果我活下來,當然非常幸運,我希望還能和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我死去,也是時候了。這麼多年拖累你,我跟朋友們講了,如果我死了,讓他們給你找一個健康的、比我更好的女人。”

整個手術過程中,她能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因為沒有進行麻醉,即使是上海最好的醫生為她手術,還是令張海迪無比痛苦。鼻子上那一小塊的地方,從剝離開始,就已經是最煎熬的一個過程。縫合的時候,又整整縫了四十多針,細小的針就在鼻子那一小塊地方,不停地在皮膚裡穿梭。對張海迪而言,那每一條穿過的線都像佈滿了刺,刮擦著血肉和神經。張海迪說:她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術後,張海迪全身涼透,因為疼,她不停地顫著,走出手術室,她來到愛人面前摸著愛人的手。卻發現愛人的手比她自己還涼。張海迪甚至侃言道,如果她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她什麼也不會說。然後她問丈夫說會招供嗎,丈夫說自己也不說,張海迪便無情揭穿了丈夫,說他一定會。那番搞笑的對話,絲毫不像一個剛剛經歷瞭如同“刮骨療毒”般治療的女人所能表現出來的心態。但她太疼,不敢笑。

張海迪感性卻又堅強,即使手術那麼疼,她卻不掉一滴眼淚,沒發出一聲哭喊,但她卻會對身邊人的別離而淚眼婆娑。

術後即使身體已大不如前,她依然堅持學習,自己曾經熱愛的哲學,她便攻讀吉林大學哲學系,考研究生。僅用了兩年,她便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同時也成了國內首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3)愛情是嚐遍天下滋味,如果只有甜美,沒有疼痛,那麼一個女人是不完整的

渴望愛情,是那個時期所有女孩的天性,張海迪也不例外。早在十五歲那年,張海迪情竇初開喜歡上了一個男孩,男孩也非常喜歡她。他們一起長大,結果沒幾年,那個男孩便帶著個女孩來到了張海迪的面前,便謊稱是他的表妹。張海迪理解男孩在愛情和世俗面前,會偏向世俗,因為張海迪知道自己的殘疾真的太嚴重。她也像大部分女孩一樣柔情,即使知道這個男孩不喜歡她,疏遠了她,但她還是念念不忘。直到有一次張海迪的朋友推她看電影回去的路上,再次看到自己喜歡的男孩帶著他所謂的表妹親暱的時候,張海迪的心再次被狠狠戳傷。(渣男語錄:她是我表妹!好像每個年代都一直盛行著)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一句看似不足掛齒的話,足以讓一個人充滿期待。第二次,張海迪又碰到一個男人,是她的好友。這個男人在看望她的時候,撂下了一句讓張海迪掛念許久的話語。“海迪,下次我來,你一定會真的覺得自己獲得了幸福”。這充滿願景的承諾,換哪個小女孩會不胡思亂想一番,況且是張海迪。然而,幾年後,男人給張海迪寄來一封信,信中卻是男人和自己老婆的親密合照,是的,那個男人結婚了,張海迪又被現實狠狠煽了一巴掌。冷酷無情的現實,不僅讓她的身體飽受摧殘,還在自己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次次設下迷霧陷阱。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命運總算是眷顧了一次張海迪。


最後一次,張海迪遇到了她少女夢時期的那個白馬王子王佐良。

丈夫王佐良是一位外語老師,兩人經過張海迪的朋友介紹認識,一拍即合,在1982年的時候成了婚,而那時候的張海迪,還未成名。

與丈夫的共結連理甚至是悄無聲息的,有次媒體採訪的時候,有人說張海迪這樣的情況能結婚嗎?他們帶著嘲諷的意味詢問張海迪,卻不知道她早已成家。

原先,王佐良的家人還有些顧慮,但可愛的王佐良勸說父母的時候極其耐心,最後靠著誠懇而又小心翼翼的一句:“行嗎?”勸服了父母。


夫妻兩人沒有孩子,感情卻日益增長,幾次重大手術,丈夫王佐良都陪伴在張海迪的身邊。他們共作油畫,丈夫做畫框,張海迪畫畫;他們共同做飯,輪椅進不去廚房,張海迪便指揮著王佐良做她想吃的味道;它們共同翻譯書籍,張海迪感性,碰到傷感的片段,王佐良會充當他的副手;他們共同撫養了一個陪伴十多年的“孩子”,一隻叫“板凳”的狗;最後,它們還共同約定一起去養老院…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4)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流丸止於甌臾,謠言止於智者。每個年代都不缺這類的事件發生,張海迪也不例外,她的遭遇,絲毫影響不了“謠言”的侵蝕。但歷經百難的人,又怎會因為一句造謠而墜落。“


張海迪出名之後,遭到了國籍的質疑,說張海迪是德國國籍。但這位堅強的女人表示:自己有能力澄清國籍,讓造謠者無地自容。


他們甚至不放過一個被命運百般折磨的殘疾人,張海迪寬容謠言,但寬容換來的是幾何倍數的謠言誇大(鍵盤俠也一直都存在)。


整整幾年下來,無人問曉,無人制止,任其謠言猖狂。張海迪不願屈服,她獨自抗爭謠言,謠言將她拉下聲望的高臺,卻不知道她本就不需要這些。她在意的是,當輿論和祖國掛鉤的時候,她一定不會讓祖國名譽受到影響。於是她再次提筆,用自己最真實的生活情況證明,自己是祖國那朵絢麗茁壯的花朵!


張海迪:“天生殘疾又如何,我依舊是活得最完美的女人”


如今的張海迪,活出了最完美的自己,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有限制的生命發揮出了無限的力量,但最令她渴望的仍然是做個健康的普通女人!


“當折翼天使降臨人間之時,她依舊是天使,即使曾經墜落深淵,即使身體行動不便,她仍然能夠教會每一個人爬出去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