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東第二大古民居,柘榮古代首富之宅院


福建閩東第二大古民居,柘榮古代首富之宅院


古往今來,多少風雲變幻,朝代興替,那些帝王將相、三教九流都如過眼無煙,只留下青史中的隻言片語,令後人讀之而掩卷長思。秦始皇曾營建的阿房宮,唐太宗在西安的大明宮,元朝皇帝所居住的元大都城,這些規模宏大的皇家建築,也只在考古發掘下現出一鱗半爪,殘磚斷瓦,也只有北京故宮能讓今人遙想當年的皇室氣概。

長時間以來,與皇家建築相對而立的古代民居,則顯得落寞許多,直到近年受影視劇、國民經濟不斷富足的影響,諸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北方院落式宅院及蘇州園林式宅院都受到了諸多旅遊愛好者的青睞,而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省,融合北方四合院及江南園林式的民宅大厝,由於多處於山林野藪之中,多不為人所共知。

在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境內,有一處風景秀麗的村莊,因地處於北面鳳裡、南面長岐之中,故各取二村之一字,名為鳳岐村。村內有一座氣勢磅礴、依山而建的大宅院,因當年營造宅院之主人為吳姓,故鄉民皆稱為“吳氏大宅”。

明朝末年,倭寇禍亂沿海,江浙地區不勝其苦,多有沿海居民舉家結伴遷至山中,以避其禍。據清代重修的《延陵吳氏家譜》記載:明季倭寇猖狂,騷亂浙閩幾遍,而吾寧尤近海,被其蹂躪、屠戮最酷,天刑地悚,風鶴驚心,我始祖仲演公,倉皇蒙難,挈眷逃行。這段文字描繪了當時吳氏先祖遷居之原因,嗣後吳氏族人披荊斬棘,不畏萬難終於在這荒山野嶺之中,歷經風雨飄搖後開闢了新的家。


福建閩東第二大古民居,柘榮古代首富之宅院


明清鼎革,滄海桑田,吳氏族人在深山老林中繁衍到七世之後,乾隆年間,七世祖吳應卯天生聰慧,馳騁商場,以經營竹器木材發家,又通過茶葉生意累積了大量的財富,成為了遠近馳名的柘榮首富。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發家致富後就要考慮子孫後代能不能守住這份家業,於是吳應卯選擇在各地大肆購買土地、以收地租之利,為子孫謀百年之福。

易經首卦曰:元亨利貞。吳應卯將後代子孫分為四房,以元、亨、利、貞為名,在今福鼎蟠溪鎮,柘榮鳳岐村,福鼎點頭鎮,福鼎白琳鎮各為四子營造了壯觀龐大的四所宅院大厝,而“吳氏大宅”便是二子亨房的家宅,為四處房產中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這處宅院直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之處的八十年代,仍是鳳岐村唯一的建築,宅院裡曾居住著數十戶近三百人的村民,直到“吳氏大宅”作為柘榮縣最大的古民居被文物部門發現,宅院裡的人們才陸陸續續遷出。


福建閩東第二大古民居,柘榮古代首富之宅院


從“吳氏大宅”門前望去,青磚黛瓦的建築依山勢層層升高,佔地13000多平米的三進宅院氣勢磅礴,據專家測量,自前院的牆基到院後圍牆,上下落差近30米,儼然古城堡般的存在,令人歎為觀止。三重簷的牌樓門房,龍飛鳳舞的書著四個大字““鳳岐聚秀”,門後書著“仁義為廬””,相互映襯,寄託著七世祖吳應卯對子孫後代的美好祝願、熱烈期盼。

恢弘的院落古色古香,古石雕、木雕、磚雕讓人目不暇接,不施彩漆的原木、原石、原色,相較於色彩斑斕的皇家建築,別有一種山村質樸淡雅的風範。據不完整統計,宅院內僅僅花窗就有100多個,村民傳說當年吳氏家族的丫鬟,在窗戶一開一合之間,天色已由晝至夜,可想而知此建築群之龐大。

白駒過隙,當年的主人與時光一道,匆匆而逝,只留下了這斑駁的“吳氏大宅”,讓人可以回味其生前鐘鳴鼎食、錦衣玉食的喧鬧場景,俱往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