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保定崇陵

 崇陵是光緒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陵鎮清西陵的金龍峪,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寢。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保定崇陵


 光緒登基時,正值清朝面臨內憂外患,一直到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陵還未建。他的梓宮(棺槨)在故宮觀德殿暫安,1909年才由宣統朝著手操辦。修建期間,清朝已走向滅亡。宣統皇帝與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華民國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的議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對清室要求寬大應許。

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保定崇陵


  1909年3月,光緒的棺槨又由觀德殿遷往西陵梁格莊行宮停放。雖然北京至西陵當時已通火車,但光緒棺槨仍用人抬。前面有衛兵開道,隨後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後面還有隆裕皇后、瑾貴妃等,最後是1400多輛轎車。棺槨拾至阜城門,僅十里遠,就撒掉紙錢1000斤,用銀260兩。北京至西陵行程240華里,抬槓夫每天分為60班,每班128人,輪流抬著棺槨艱苦行進。沿途支搭三宿蘆殿,耗銀29000兩,經過四天三夜,才把光緒的棺槨運到梁格莊行宮安放於正殿之中。1913年崇陵在金龍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時,光緒的棺槨才正式安放於崇陵地宮之中。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宮。

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保定崇陵


  崇陵建成後,由於經費困難,沒有栽一棵樹木。光緒的老師梁鼎芬看到此景,覺得既不美觀又影響風水。他把北京訂購的近300個瓷瓶運到西陵,在冬季大雪之時將寶頂上的雪裝在這些瓶子裡。並貼上紅紙條,寫上“崇陵雪水”的字樣,然後運回北京分送給清朝的遺老遺少。請他們收下雪水,並捐款為崇陵植樹。梁鼎芬用換來的錢在崇陵宮門內,寶頂與羅鍋牆之間栽了很多銀松。

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保定崇陵



妃園寢所葬人物;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其為珍貴妃,卻將其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端康皇貴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為禮部侍郎長敘之女,瑾妃有一妹,同為光緒帝妃,即珍妃。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光緒帝的選後大典上,瑾妃和妹妹珍妃同時入選,成為光緒帝的妃子,並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禮,之後個別以瑾嬪和珍嬪的身分入宮。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妹妹(珍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瑾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妃,光緒二十年因珍妃忤太后而受株連,降為貴人;次年復升為妃。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後,尊其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宣統帝遜位後,小朝廷為之上徽號"端康皇貴太妃"。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瑾妃病逝於永和宮中,年51歲,並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葬於崇陵妃園寢,諡為溫靖皇貴妃。

死因之謎;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名醫屈桂庭在《診治光緒帝秘記》記載光緒死前三天"在床上亂滾","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黃","此係與前病絕少關係"。而光緒入殮也一反常規地由宮內太監辦理,諱莫如深。

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勾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併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在2008年,經過對光緒皇帝殘留的一縷頭髮的鑑定,證實死於砒霜中毒。

慈禧說;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明白,僅僅這個政變,光緒與她之間就沒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當庚子年八國聯軍進逼北京,清兵屢戰屢敗無力阻止洋兵,慈禧感覺走投無路,準備自殺時,她就決定不能讓光緒活在世上。

《景善日記》有記載:七月十八日,洋人愈逼愈近。裕祿之兵在北倉楊村蔡村等地,大敗三次,裕祿逃入一棺材店,繼而自殺。李秉衡於十四日到河西,務用盡心力,以收集軍隊。而張春發、陳澤霖二人均不願戰,李遂仰藥以死。榮祿入宮,報此消息於太后,君臣相對而泣,皆諸王公及拳匪所釀之禍,使吾國家至於此也。榮祿乃極聰明之人,自此並不表曝己之先見。老佛(即指慈禧)言:出走不如殉國,並令皇帝亦殉之。

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德宗(光緒)先孝欽(慈禧)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外間紛傳李蓮英與孝欽有密謀,予遍詢問內廷人員,皆畏罪不敢言。"

惲毓鼎是翰林院侍讀學士、起居注官,長期陪侍光緒皇帝。他在《崇陵傳信錄》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即光緒死前11天),慈禧生日,光緒率百官賀壽、探病,他扶著太監的肩頭活動筋骨,以便跪拜。但慈禧竟拒絕和光緒見面。"時太后病洩瀉數日矣,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民國二年,惲毓鼎在《澄齋日記》中進一步說:"清之亡,雖為隆裕(光緒的皇后),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載灃以重器,其禍實歸於孝欽(慈禧)也。"

《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兩書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曾猶豫對載湉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載湉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清室後裔、書法家啟功指出,其曾祖父、時任禮部尚書的溥良曾親眼看到太監從病重的慈禧宮中傳出一個蓋碗,稱"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塌喇"在滿語中是優酪乳之意。此前從未聽說過載湉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向太醫院正堂宣佈光緒皇帝駕崩了。隨後樂壽宮才哭聲四起,宣佈太后已死。

鍾裡滿依檢驗結果及史料記載認為,慈禧自戊戌政變以後就陰謀廢黜及弒害光緒,更擔心光緒會在自己死後復位翻案,所以才會在病危之時下毒手。

袁世凱說;稱載湉為袁世凱所弒者認為,袁負恩反戈,陷載湉於萬劫不復,載湉在瀛臺,"日書項城(指袁)名以志其憤"。袁既知載湉對其深惡痛絕,則不能不懼太后死而帝獨生,故加以謀害(見於光緒侄、末帝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當時袁世凱已被開缺回籍,遠在河南安陽。且按照清宮內廷制度,任何從宮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須先經人試毒。因此即使袁有動機,也不大可能有機會對載湉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機會篡改清實錄和脈檔,製造載湉病死的假象。

李蓮英說;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齡在其英文版自述《瀛臺泣血記》中提出,下手者應系李蓮英。但此說頗不合李蓮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寬"的行跡。也無任何其他史料支持。

據介紹,載湉墳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開,後來清理封閉,留下若干頭髮、遺骨和衣服等由該處妥善保存。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專家聯合撰寫的《清載湉死因研究工作報告》稱,根據相關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中毒身亡。載湉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明顯大於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屍體腐敗後直接侵蝕遺留所致,而其衣領部位及頭髮上的大量砷,則由其腐敗屍體溢流侵蝕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