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司马迁,只因为这事,把卫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自私的司马迁,只因为这事,把卫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阿元

提到古代中国的战神,大家可能想到项羽、白起、李靖……

说起古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你会想到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但不管战神也好,民族英雄也罢,传统说法中都忽略了一个伟大人物,卫青。

他是不败的战神。

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当时,汉武帝共派了四路大军,除了卫青是个战场新丁之外,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

四个将领兵力相同,都是一万骑兵。

战役结果是,四路大军中,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只有卫青深入险境,直捣匈奴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大获全胜

这是汉帝国建立以来,对匈奴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

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也开启了汉匈战争的新篇章。从那一年至公元前119年,卫青参加和指挥了七次反击匈奴的战争,战无不胜。

卫青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汉帝国建立之后,一直处于匈奴军事阴影之下。

曾经的秦帝国,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但刘邦没有保持这个记录。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七昼夜。依靠讨好单于的老婆,才保住了小命。

随后的汉帝国依然靠女人来保证北方的安全。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据不完全统计,到卫青首次击败匈奴之前,匈奴对汉帝国的大规模入侵,就在十次以上。

对于汉帝国来说,那是一个至为屈辱的年代。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觉得汉帝国送来的女人档次不够,就给汉帝国实际统治者,大汉太后吕雉写信说:我们两个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乐,无以自娱,还不如我们以己所有,换己所无。

这是赤裸裸的调戏,更进一步,是对整个大汉王朝的轻蔑。

心高气傲的吕雉快气死了,但力不如人,打不过啊,连气都不敢生,低三下四的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吕雉说到:单于没有忘记我国,还寄来书信,我们诚惶诚恐,我年纪已大不再美貌,头发牙齿都已脱落,走路也不太稳,不值得单于为我屈尊,敝国没有做错什么,还请单于宽恕。

意思是,我还是给你送小姑娘吧!不够?再多给点钱。

在卫青击败匈奴之前,匈奴是汉帝国北方最大的灾难。

是卫青和其后的霍去病,彻底打败了匈奴,使其不得不向西北迁徙,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西汉的北方百姓也终于可以安定生活。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是被打败的匈奴,西逃时发出的悲叹。

卫青的伟大还在于,他和霍去病的胜利,完全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的,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取得的,而且是抵抗外敌入侵的胜利。

卫青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英雄,但又是最低调、最不出名的英雄。

不管是提到战神,还是民族英雄,从专家教授到平头百姓,都极少能想到卫青。

查了下网上评出的十大战神,一生没有胜过一场完整战役的关羽、败仗比胜利多的吕布,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一生不败的卫青。

这是为啥呢?根子在于司马迁。

司马迁是个爱憎极为分明的人,也是驴到极点的人。

如果是司马迁喜欢的人,保证在《史记》里浓墨重彩,把你写成一朵花。比如李广、项羽,比如荆轲等刺客。

如果是是司马迁憎恶的人,他能在《史记》里可劲的埋汰你,把你整成臭狗屎。这样的例子有汉武帝、秦始皇……还有卫青。

汉武帝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可以说中国版图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但这样一个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什么样子呢?整个一个神棍。除了求仙拜神之外就是玩封禅啥的,好像汉武帝时代大规模地开疆拓土,抗击匈奴啥的,都是下边将士们的自发行为,和他这个当皇帝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史记武帝纪》。

千古一帝秦始皇,硬生生被司马迁给多安了个爹,变成了吕不韦的儿子,变成了私生子。

关于秦始皇不可能是私生子,咱们单说。

而卫青享受的,是和秦始皇一样的待遇,被私生子。

关于卫青的身世,司马迁讲了一个四下漏风的故事。

说卫青的老妈卫老太,是平阳侯曹寿的小老婆。曹寿的身体不好,小老婆又太多,卫老太忍不住寂寞,和一个叫郑季的勾搭上了。一枝红杏出墙去,平阳侯头上有点绿。

郑季的枪法不错,卫老太怀上了孩子,就是卫青

按说侯爷的小老婆和人私通,肯定要骑木驴,起码也要浸猪笼的,生出来的孩子怕也活不下来。

但平阳侯曹寿是个极善良的人,是个具有开放精神的人,是个高尚的人。对于小老婆追求爱情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原谅。不仅没有打击卫老太,也没报复郑季,还把卫青养大了。

更可怕的是,全世界都知道卫青是卫老太和郑季的私生子。因为卫青可以干活之后,卫老太为了让他不缺乏父爱,把卫青送到郑季家去了。

郑季一家不待见卫青,把他当奴隶使用,卫老太又把他接回平阳侯府,担任骑兵。

但平阳侯曹寿的高尚还在继续,因为卫老太对爱情的追求永不停歇。

做为平阳侯曹寿的小老婆,卫老太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平阳侯的,理由是这七个孩子全都不姓曹。

可能是卫老太也不知道孩子爹是谁,或者孩子爹都和郑季一样,不认这些私生子,这些孩子都随母姓,姓卫。

伟大的平阳侯曹寿,还把这些来历不明的孩子,全部养大。

这些孩子当中,就有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故事有啥感受,反正俺已经在十八级台风中,彻底凌乱……

一个当代社会,妇女地位极大提高的现在都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居然在汉帝国发生了,司马迁的胆子,就是这么大。

原文如下: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字仲卿。长子更字长君。长君母号为卫媪。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兒,次女卫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这么一个狗屁不通的故事,班固在《汉书》里,实在是不好意思抄,于是把卫老太的身份改成了平阳侯的奴隶。一个奴隶随便乱搞,这总可以了吧。

那么司马迁为啥要恶心卫青,把他变成私生子呢?

因为李广。

不知道是啥原因,可能司马迁和李广的孙子李陵关系好?又或者和李陵是亲戚?按司马迁自己说,他们没有啥关系,但司马迁为啥在《史记》中对李广一系的人是玩了命的夸呢?

史学家的世界,俺永远不懂。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李广单独列传,写的跟传奇小说似的,直接把李广吹成了才华横溢、英明神武、神射无双的悲剧英雄。

在司马迁的基础上,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李广的事迹,广为流传。

最过分的,是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里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直接就是在篡改历史。

事实上,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的人,是卫青,那也是汉帝国对匈奴作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但和龙城的胜利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李广,因为王昌龄瞎吹,变成了千古名将。

除了在《史记》中对败军之将李广、李陵猛吹一个点之外,司马迁对卫青的进行了全方位的贬低。

卫青成就比李广大,官位比李广高,没用。

司马迁就敢把李广的列传排在前边,并单独列传,而把功劳、地位远远高于李广的卫青、霍去病合并列传,还放在了李广后边。你汉武帝不是重视他们吗?我偏不放在眼里!

这还不解气,再往后挪,放到《匈奴列传》后边,意思是卫青、霍去病只配和蛮夷混在一块堆儿。

对于卫青七次打败匈奴的伟大胜利,用白开水一样的语言,平铺直叙,还把功劳缩了水。

司马迁记述: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诏书: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班固: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

根据司马迁的叙述,卫青定河南地一战俘获牲畜为数十万,而诏书中明明是百有余万,说明已经超过了百万头,但是司马迁有意无意的选择视而不见。班固则实事求是的写出了百余万就是百余万,而不是什么数十万。

关于卫青的封户数,史记和汉书严重对不上,仔细对比汉书可以发现司马迁经常是选择省写和有意无意的改写,如河南地一战,卫青益封的三千八百户到了司马迁笔下就省成了三千户,再比如围右贤王一战,卫青本人益封了八千七百户,结果司马迁写成了六千户。

司马迁:天子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青六千户。

班固: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更缺德的是,司马迁在话里话外,暗示李广是卫青给害死的。

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因为没有功劳,一直封不了侯,急三火四的找汉武帝,要跟着去。汉武帝也是为李广好,觉得他老么咔刺眼的,出点啥事咋办?不同意。

李广仗着自己是老将,在朝堂上撒泼打滚、哭鸡鸟嚎地,非要去。汉武帝磨不过面子,只好任命李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

卫青侦查到单于呆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命令李广为东路军,进行包抄。

李广不干,因为东路有些绕远,而且水草缺少的地方,大军不能快速前进,怕没仗可打,申请当前锋。出兵之前,汉武帝就和卫青说了,李广岁数大了,点还贼背,你别和他在一块儿,所以坚决让李广去东路军。

李广又拿出撒泼打滚那一套,但卫青可不惯着他,把命令直接发给李广。李广气坏了,也不和卫青打个招呼,就出发了。

李广的大军进入草原之后,坏事了,没有向导,迷路了。

等卫青和匈奴单于干起来了,发现包抄的李广还没有到,结果单于逃跑了。

卫青回军的道上,碰到了李广的右路军,还在草原里转磨磨呢。

没有取得希望中的胜利,卫青要和汉武帝汇报工作,就派人带着酒肉去找李广,顺便问问,咋回事啊,你个老将,咋还迷路了呢?

李广啥也不说。卫青急眼了,给脸不要脸啊!派长史审问李广的部下。李广说:“都是俺的毛病,我去和大将军解释。”

见了卫青,李广爆发了:“我打小就和匈奴干,打过大小七十多仗。结果这次和你出征,你非得让我去绕远,最后还迷道路了,这是要逼死我啊!”于是就拔刀自杀。

李广之死中,司马迁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说了,就是卫青杀得李广。

为啥呢?

对李广迷路的原因,司马迁是这么说的:李广出发后,没有向导!

请注意,不是忘找向导了,而是没有向导。(军亡导,亡应该通无。)

没有向导,就是卫青的责任,你为啥不给派呢?

但没有人拿李广军中没有向导来说事。因为作为一路统帅,你连个向导都不带,就敢进入陌生地域,还是辽阔沙漠大草原,你脑袋里全是水吗?

但司马迁是文人,还是坐在家里编小说的,脑回路相当的清奇,人家就这么干了。本来是影射卫青害了李广,结果把李广变成没有常识的大傻瓜。

司马迁往卫青身上泼脏水,也有润物细无声的。

这是司马迁写到卫青的时候,极少的细节描写之一。

说卫青有一天到甘泉宫办事,有个脖子上戴着铁枷的犯人,一看到卫青就说:“你的面相太好了,天生贵人啊。将来不仅能当大官,还能马上封侯!”

卫青笑一笑说:“我是被人奴役的人所生的孩子,能不挨他人打骂就心满意足了,怎能想到封侯的事呢!

可能,司马迁把这么一个毫无意义的细节写出来,隐含着两个意思。

一个是讽刺卫青是靠裙带关系,靠姐姐卫子夫飞黄腾达;再有就是,卫青是个奴隶生、奴隶养的,出身卑微的孩子,没有啥文化,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运气来的,没啥真本事。

所以王维在《老将行》里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意思是卫青的运气太好了,所以成了一个不败将军。

司马迁为啥如此的厌恶卫青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喜爱李广。因为李广的死是因为卫青不让李广当前锋,而是让他包抄,还不给派向导,结果李广再次迷路,并因此自杀。所以司马迁认为,李广的死和卫青有直接关系。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也不是啥好东西。

于是司马迁把古代中国最伟大的两个军事家,卫青和霍去病合并列传,还把他们的传记放到李广,甚至是匈奴列传的后边,并把他们整成了私生子。

有人说了,你就扯吧。司马迁的《史记》是给大家伙儿看的,他敢扒这么大的瞎,扯撒这么的大的谎?那还不被人骂死?

司马迁是真的敢。

古代中国,当代的史书是属于绝密档案,别说普通人了,就是皇帝,理论上也看不着。

说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心虚啊。自己是杀了亲兄弟当上皇帝的,还杀了俩,这史书会咋写呢?会不会留下骂名呢?于是就琢磨着,咋把这段整的好看一点呢?

皇帝不让看史书啊,李世民就找房玄龄聊天,说咱们应该以史为鉴啊,你说我这皇帝都看不着你们写的啥,咋照镜子呢?

房玄龄把落下坏名声,没有上这个套:俺们写的东东,都是如实记载的,你皇帝干了啥坏事,都得记下来,你看了肯定要生气,那史官还能活了吗?

李世民干脆直说了:我要看看国史,看看俺都犯了啥错误,以后好改啊。

这就是不要脸了,你干过啥坏事,你自个儿不知道?

人不要脸则无敌。

皇帝都不要脸了,房玄龄不敢硬顶了,只好把武德、贞观《实录》各二十卷呈上御览。

有人说了,各朝各代编写的史书,最后不都得皇帝审定吗?

没错,但那是上一朝代的史书。

皇帝不能看的,是关于他自己的记录。

《史记》,恰恰是一本朝的史书。所以,别说是普通人了,皇帝都看不见,所以,撒啥谎都没有问题。

这也是司马迁敢把汉武帝整成神棍的真正原因,反正你看不见。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司马迁是因为和李广关系好,才恨上的卫青,包括霍去病。

这就是造成司马迁被处宫刑,割掉小鸡鸡的李陵事件。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自己的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击匈奴,让李陵负责押运粮草。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活儿,有油水、轻巧不说,只要前方胜利,坐地分一份功劳。

但李陵和他的爷爷李广一样,是眼睛长在脑门子上那种人,觉得自己老厉害了,不甘心在多方押运粮草,那哪里是我这种人干的活呢?我要上前线,还要立大功。

李陵求见汉武帝,说:我的部下,那老厉害了,拳打南海蛟龙,脚踢北山猛虎。再加上我李陵英勇善战,那灭匈奴还不跟玩儿似的?请让我独立带一支军队,李广利的大军攻兰干山之北,我在南面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请不要让我贰师将军的运输大队长。”武帝说:“你牛,我知道。但现在军队动用太多,人还有,马没了,咋整呢?”

攻击匈奴,主要是在草原和沙漠地区作战,没有战马,部队的机动性很差,想获胜相当的困难。但人家李陵觉得自己能耐大,本领高,根本不在乎。说:“要啥马啊?用骑兵打败匈奴算啥本事。你给我五千步兵,我直捣单于王庭,把单于给你抓来。”

汉武帝觉得这人够虎,也不好意思打击他的积极性,再加上李广的面子,同意了。但为了保证安全,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接应李陵的部队。

路博德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是个真正的牛人,是征服南越的主要将领之一。现在的湖南、湖北大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都是路博德和杨仆一道打下来的,并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汉帝国的领土。中国对于南海的统治,就是打路博德征服海南岛及交耻开始的。

但后来路博德的儿子犯了大错,爱孩子啊,用自己的功劳救儿子,被贬为强驽都尉,防御匈奴。

路博德是打老了仗的人,一听李陵的计划,这不是白日做梦吗?匈奴有二十多万人马,还都是骑兵。就算大部分都迎战李广利去了,剩下几万也不是你五千步兵能对付得了的啊?你败了不要紧,我这接应你的不也得吃挂落(gualuo 担责任)吗?就和汉武帝说,现在匈奴很强大,李陵再加上我这点人根本不是对手。您看是不是等明年春天,多凑点人一起打啊?

汉武帝误会了,以为是李陵害怕,不敢打了,让路博德给他求情。给李陵下令说:前些你差点把天吹破了,啥啥五千人就能把单于给抓来,这咋还萎了呢?你忽悠我呢?想卖拐啊?不行!必须得打,马上出兵!

但李陵虎了巴叽的,不再乎,领着五千步兵,出发了。开始的时候挺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碰着匈奴骑兵。那也不能啥也不干啊,那不没有功劳了吗?李陵就把沿途地形画成地图,让人送给汉武帝。汉武帝挺高兴,还把送信的小兵封了官。

接下来,李陵的好运气没了。和路博德分析的一样,匈奴不能容忍汉军接近他们的大本营,单于亲率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应该说李陵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指挥五千步兵且战且走,没有被消灭不说,还干掉了几千匈奴人。最后匈奴单于都不想打了,说这么点步兵,打的这么顽强,还一边打一边跑,是不是要引我们进包围圈啊?准备撤退。

这时汉军有个小兵,犯了点小错,被上级给打了,就跑到匈奴这边,对单于说,李陵没有援军,箭也快射完了,你轻轻一推,他们就趴下了。单于大喜,立刻派兵继续进攻,李陵再也挺不住了,分散突围。

最后,五千步兵中四千多人死于李陵的牛皮。李陵本人没有选择战死,也没有继续往回逃,而是下马投降。

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

对李陵的投降,汉武帝很生气,满朝文武大臣也都在指责李陵。这时候司马迁站出来了,说你们这样做不对。

李陵就带了五千来人,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老鼻子敌人了,功劳大大的有。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就这样。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因为李陵投降匈奴是为了以有用之身,将来好回报汉朝。(司马迁: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话里,不管是说李陵只带五千人也好,还是说没有援军也罢,都是指责汉武帝不公平。

所以汉武帝相当的生气。

因为这事真怪不着汉武帝。五千人是李陵自己要的,靠这点人能打败匈奴的牛,也是他自己吹的。再说了,李陵跑那么老远,派援军来得及吗?

当然也没有援军。剩下的军队都被李广利带走大匈奴了,还打了败仗,自己还需要援军呢。

汉武帝一气之下,把司马迁割成了太监。

司马迁真的傻。

汉武帝虽然生气李陵投降了匈奴,但并没有把想李陵咋样,还派人去接应李陵,但没有成功。直到一年多以后,有传言说李陵帮匈奴练兵,汉武帝大怒之下,才杀了李陵的家人。

事实上李陵降了匈奴之后,对匈奴忠心耿耿,娶了公主,终身没有归汉。不要拿汉武帝杀了他的家人来说事。按儒家理念,忠孝忠孝,忠是排在前边的,宁可不孝也要忠。李陵在匈奴做了大官,有机会跑回来报答汉朝时不跑,说明他就是个铁杆的汉奸。

更何况李陵是在有可能逃回汉朝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

李陵是在距离汉边塞仅100多里的地方,在有马骑的情况下投降的。汉里一百多里,大约是四十多公里,骑马不过是一个小时的距离。不要说他跑不过匈奴的骑兵,他的部下除了和他一起投降的之外,还有四百多人逃了回来。要知道,这四百多人可是步兵。

关于李陵的投降,《汉书》中记载的原因是,吹了那么大的牛,打了这么惨的败仗,没脸见人了。实际是怕死,怕汉武帝把他给杀了。这么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不是汉奸又是个啥呢?

虽然有人因此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汉奸,但这个真不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第一个汉奸是前边提到过的,中行说(念Zhōngháng Yuè,我以前把他念成zhongxingshuo,三个字里念错俩,可见多么的没文化。)中行说原本是宫里的太监,西汉文帝时人,是真正的“汉奸的始祖”。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国内各路诸侯对帝位虎视眈眈,再加上国力尚未恢复,无力与强大的匈奴进行一场战略决战,只好继续与匈奴和亲,也就是靠送女人来换取和平。汉文帝选了个宫女,冒充公主去匈奴,并让太监中行说作为陪同一起去。中行说不愿意去啊,但汉文帝说不行,非你去不可。中行说生气了,就对汉文帝说:“你一定要派我去是不是?那么我到了匈奴,一定会让匈奴来收拾你。”和皇帝这么说话,是太监?感觉像太上皇。所以说汉文帝的脾气真好,随便换个人,中行说的小命肯定要玩玩儿。

汉文帝哪里把一个太监的话当回事呢?坚决地把他派走了。中行说果然就归降匈奴,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宠信。中行说首先揭发了汉王朝以宫女冒充公主的事情,并告诉单于汉王朝一点也不可怕,你应该管他们要更多的好东西。从此之后,匈奴对和亲来的女人也不满意了,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当然就算是你给了好东西,他仍然来抢你,还有人嫌好东西少吗。

中行说是在武汉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与匈奴决战之前病死的。临死之前,还不忘给献计,把病死的牛羊都丢入水源当中,企图使汉军感染瘟疫。所幸汉军事先觉察,做了防范,漠北之战仍以汉军的全胜而告终。但其后不久,汉军杰出的年轻将领霍去病病逝,有人推测正是他在漠北喝了含有病毒的水而感染了疾病而死的。

但中行说真不是中国第一个汉奸。

古代中国第一个汉奸是谁?以后告诉你。

有了中行说这么个坏例子在前头,谁又敢保证李陵不会是第二个中行说呢?

这个司马迁肯定保证不了。而且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一条是说李陵是孝子,为人诚实可靠(司马迁:陵事亲孝,与士信);第二是他孤军奋战投降情有可原,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司马迁: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说李陵是孝子就会留有用之身以报汉室,应该是从儒家思想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论语》里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的人一般不会和上级顶着干,而不会和上级顶着干的人而作乱造反的,一个也没有。君子应该经营根本,根本立住了,大道就产生了。孝敬老人、照顾弟弟,这是仁的根本。

所以司马迁说李陵是孝子,所以他不会和你汉武帝对着干的,你应该原谅他。

但司马迁可能忘了,投降匈奴本身就是和汉武帝对着干,已经是不忠,甚至是犯上作乱了,因为他已经成为大汉王朝的敌人。

那么孤军奋战,力不能敌是不是可以当作投降的理由。也不能!这样的情况多了,李陵的爷爷李广也遇到过。

当时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结果被活捉了。匈奴单于知道李广能耐大,就要把李广送去见他。匈奴骑兵怕李广跑了,运输途中把他放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开始装死,等匈奴骑兵都不注他了,突然发难,跳上匈奴骑兵的马,跑了。

李广是单于点名要的人,他跑了押送的匈奴骑兵必须死,于是就开始追。李广是天下第一箭,一一射杀追兵,回归祖国。

再说了,谁投降的时候会不找个借口呢?谁会有好日子过的时候投降呢?如果有了借口就能投降,这仗还有法打了吗?将士们还会拼死去争取胜利吗?按司马迁这种说法,抗日战争期间打着曲线救国名义投降的的汉奸,不都成好人了吗?这个理由站不住。

虽然司马迁为自己辩护说,他不是因为和李陵关系好,才为李陵求情的。

这可能是真的。他和李广关系好。

就因为司马迁和李广关系好,所以伟大的卫青、霍去病,成了私生子。

自私的司马迁,只因为这事,把卫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