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如果房地產業衰落了,在中國哪個產業能夠替代之?

中國汽車產業工業增加值約為8.5萬億人民幣,相對的全國家電市場為1.5萬億,全國工業增加總值才不過30萬億。從總量角度來說,汽車產業是能夠接盤房地產,填補地方GDP空白的產業的,估計恆大寶能就是這麼想的。


01 汽車製造,民族情結的典範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國產手機雖然強大,但就玩了個組裝,芯片都是進口”

“聯想就是個攢機的,核心器件跟操作系統做不出來”

“中國互聯網只是應用創新,底層還是被美國所掌控”

“國產車質量就是不行,造不出來高性能發動機”

這些認識錯了嗎?

並沒有。

中國製造業的低端形象一直被國民所詬病,數據的增長並沒有換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近期中美貿易戰便可見一斑:體量不能換來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力。這便積累了很重的民族情結:中國真正的強大,要體現在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要全面的強大。

中國汽車產業就是這種情緒的典範:自1984年桑塔納落戶上海,中國乘用車便一路狂奔,從0飛躍到現在的接近30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相對於家電、電腦、手機這種整機基本是國產品牌不同,當前汽車產業連整車級都是合資品牌的天下,更不要說核心零部件。作為製造業的龍頭,共和國的長子,似乎汽車產業並沒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技術、產品、品牌全線落後。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人民似乎不大在意滿大街的豐田汽車,也許曾經有用,也就別無他求。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02 換道超車的邏輯

什麼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產品、品牌。

乘用車燃油車發動機還能做過國外嗎?很難,落後的不僅僅是在研發技術層面,更是生產、工藝全套產業鏈的落後,研發的出來造不出來。世界零部件百強中國的企業就那麼幾家,還都是非核心零部件。

整車產品的質量能做過國外嗎?有希望,從“奇瑞奇瑞,修車排隊“到奇瑞整車質量的全面提升經歷了將近10年的時間,跟技術不同體系是有文化適應性的,全套引進豐田的精益管理體系也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體系是一點點的建立的,這需要時間。

最後是品牌,傳統賽道很難。從奇瑞最早做的觀致,到後來吉利的領克,與長城的WEY,國產品牌一直都有品牌向上的夢想,效果似乎不是太好。品牌是一個企業全方位積累產出的結果,百年老店的品牌故事不是一兩個產品系列所能講的出來的。

同時,從國家層面來看,環保強壓下的清潔能源戰略,與製造業智能升級戰略已經十分清晰,汽車作為製造業龍頭要起到帶頭作用。

國家有戰略、行業有壓力、企業有動力、民間有情緒,四化看起來是這個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

產能過剩是問題嗎?是問題,但不是錯誤。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據統計,當前全國新造車勢力約300家,各地方政府規劃產能超2000萬輛,產能利用率不足10%,地方政府一窩蜂的上馬新能源似乎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甚至有些一二十萬人口的小縣城也上馬幾十億的新能源整車項目,對地方財政的壓力非常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但不是錯誤。


一方面從宏觀來看,一個行業的發展是要經歷一個從過剩→淘汰→穩定的過程,新能源汽車走的很快,在國家補貼政策強力驅動下很快達到了頂峰,行業很快來到了陣痛期。但從微觀層面來看,這個陣痛期對地方政府似乎有些殘酷:大批資金的投入,空置的廠房,失業的工人。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另一方面,新的賽道已經建立,選手已經就位,誰都不想丟失賽道,但競爭就要有淘汰,勝出的就那麼幾個。


所以對地方政府來說,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是個大問題,要花大力氣去解決,但不是錯誤,在歷史浪潮下,地方政府想要政績就要做出抉擇。換道超車是在培育一個全新的產業,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鑑,總要有流血。


03 智能汽車的中國路線

L2以下的ADAS市場已經被博世為代表的國際零部件巨頭所壟斷,針對L4+的自動駕駛國際還沒有成功的經驗。換道超車當然要關注到這塊的空白,單車智能發展了將近10年還沒量產,中國選擇中國特色的智能汽車技術路線:車路協同。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既然當前的技術無法實現單車智能的量產,那麼把技術難度降低呢:一部分的功能放到路端,通過路的協同實現自動駕駛,就是智能的車跑在智慧的路上,通過智能的環境保障車輛的運行。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而且跟中國的國情非常吻合,中國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車是車企來造,路當然要政府來修。這似乎又出來前面講到的新能源汽車所面臨的問題。


04 冷靜的車企與熱情的地方政府

如果說ADAS會逐漸成為汽車的標配,那麼L4+的高級自動駕駛似乎只是車企品牌宣傳的工具。

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從用戶需求層面,車輛的智能化永遠是一個政治正確的選項,車企不敢說自己不做自動駕駛,但自動駕駛的難度似乎超過了車企所能承受的範圍。於是大家看到了一個現象,各個車企都在喊智能網聯,都在做自動駕駛的樣車,但真正做的好像不多,甚至還不如互聯網公司與出行服務公司積極。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智能網聯汽車的建設中,從實驗區、示範區到最新的先導區,地方政府看到智能汽車後面很大一塊蛋糕,期望通過智能汽車打通智慧出行與智能交通,進而打通智慧城市,從而實現整個地區的智能化,帶動地區經濟的騰飛,這是一個非常終極的夢想。

拿某一中西部城市為例,為了發展智能汽車產業,在國家級新區建設了自動駕駛測試基地,配套的場景還有高速公路、半封閉道路實驗區等,鋪設了大量的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5G-v2x、高精度地圖、智能化路測單元等。同時成立了平臺公司負責智能網聯相關的運營、招商孵化、檢測開發等工作,據悉已經投入了幾十億的資金,這麼大的基礎建設及投入對一個非一線城市來講負擔是比較重的,但能夠產生直接收益的時間還是非常長的。

據統計國內已經頒發自動駕駛路試牌照的地區有:北京、上海、福建平潭、長春、重慶、深圳、無錫、杭州、蘇州、長沙等,這些城市的努力促進了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但作為實驗來講,似乎嗅到了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味道。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而自動駕駛相對發達的美國,自動駕駛路試牌照主要集中在加州,以硅谷為中心,而且美國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是單車智能,相對來講地方政府不需要做太多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以管理為主。


為什麼地方政府都在追逐智能汽車?

05 給地方政府的建議

在當前國際環境複雜,房地產疲軟的環境下,地方的經濟會承受較大壓力,尋找新的經濟動能是地方政府重要任務,智能汽車看起來完全滿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智能化的概念、巨大的產值、綠色環保的標籤、中國特色的核心競爭力。但一切都要量力而為。

從智能汽車整個行業發展來看,需要地方政府作出引導,但要跟地方政府的實力想結合,有幾個因素地方政府要評估。

一、地方財力。智能汽車不是一個投入就見產出的行業,需要先進入賽道再長期的投入培育市場,對於地方政府來說要有持續的現金流輸入。

二、 產業環境。汽車產業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還需要產業鏈的配套,智能汽車的環境打造不僅僅是智能的道路那麼簡單,還需要全方位的產業配套。

三、龍頭企業。汽車產業需要龍頭的拉動,一個車企可以帶動整個地區對汽車的理解,智能汽車首先是汽車。

所以,作為智能汽車發展所需的智能道路環境來講,現存的示範區、先導區數量已經基本滿足智能汽車道路實驗的需求,地方政府特別是經濟不是很發達的三四線地方政府,還是要綜合評估、冷靜看待智能汽車這個新生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