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不是敗於陸遜,而是敗於銅錢

在《 》一文中,我們看到,劉備北伐漢中,雖然戰勝了曹操,但是蜀中經濟已經過度透支,這時候急需要休養生息。

然而歷史卻沒有給劉備休息的機會。“關羽毀敗,秭歸蹉跌”,孫權偷襲荊州,曹丕廢漢稱帝,劉備還來不及下戰馬,就又要披掛上陣了。

這無疑讓劉備集團以及隨之建立的蜀漢,在經濟上雪上加霜。

太平百錢,繼續貶值

劉備初入蜀後,物資匱乏,乃聽取劉備的建議,鑄造直百五銖虛值貨幣,詳情可參見《 》。

在直百五銖以後,蜀漢又鑄行了太平百錢。這依然是一種以一枚銅幣比100枚漢五銖錢的虛值貨幣。

夷陵之戰,劉備不是敗於陸遜,而是敗於銅錢

蜀漢初期鑄行的太平百錢(大樣)

劉備為什麼要在直百五銖之外,再度發行太平百錢呢?可能是幾年之內,直百五銖迅速貶值,信用下降;而虛值貨幣引發的民間盜鑄,也是州府依靠公權力難以禁止的。因此,無論是打算整頓幣制,還是另行搜刮,益州統治者可能都認為直百五銖已難擔其任,是以鑄行新幣太平百錢。至於為何要以“太平”命名,可能正如楊榮新先生所言:“藉此向人們表示,蜀漢政權建立以後,從此天下太平,給人們在心理上以安慰和滿足。”(見楊榮新《“太平百錢”鑄地及年代考》)

至於鑄行太平百錢,究竟是整頓幣制,還是另行搜刮,就確實不好說了。

從積極方面看,太平百錢確實存在比較重的大樣錢。如《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唐五代十國編》中有8.1克、8克、7克的太平百錢(均有背星水紋,見P66、65、62),及6克的世平百錢(太平百錢的一種,見P64);《上海博物館藏錢幣·魏晉隋唐錢幣》中8.2克的世平百錢(P35);以及彭信威《中國貨幣史》提到的8克“鹿角太平”(P98)、近6克的世平百錢(P98)等。如果我們從好的觀點出發,或許劉備集團曾企圖以重量較足的太平百錢,來沖淡直百五銖減重的影響,試圖整頓日益混亂不堪的幣制。

夷陵之戰,劉備不是敗於陸遜,而是敗於銅錢

窮啊!!!

不過6-8克的太平百錢數量並不多,而且或多或少都比較“個性”。有的具有背星水紋,有的字體奇怪猶如鹿角(鹿角太平),更有的連名字都不一樣(世平百錢),因此向來有學者把這類錢歸為壓勝錢或宗教錢。這些太平百錢是否為壓勝錢、宗教錢單說,但從數量和做工特殊來看,似乎確實有特別意義,頗似後世的紀念幣。

至於消極方面,也就是劉備鑄行太平百錢,是為了進一步搜刮益州民間的財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結束的漢中之戰,其消耗需要錢財補充;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各類儀仗禮器需要錢財供給;章武二年(222年)東征伐吳,更需要錢財籌備。總而言之,劉備政府開銷太大,收入太少。既然劉備不願加稅以公開激化矛盾,也就只能靠錢幣減重和通貨膨脹來維持政府的生計。其時直百五銖儘管事實上已經減重,但官方亦不好直接承認,遂另起太平百錢。據傳,劉備為了蒐集銅料鑄錢,甚至到了“取帳鉤銅鑄錢以充國用”的地步,(《南齊書·崔祖思傳》)足見劉備鑄幣之心的急切。

前文已述,漢中之戰以後,直百五銖已經減重到2-4克;現存2克以上的太平百錢中,3-4克餘重的居多。從貨幣重量來看,太平百錢與減重後的直百五銖相當。可見,在劉備稱帝前後,蜀錢的重量大體維持在2-4克左右,也就是說,劉備在蜀中主政這近十年裡,貨幣貶值2.5-5倍;如果與蜀五銖相比,則貶值高達62.5-125倍!

經濟萎靡不振,早已預示夷陵慘敗

太平百錢,並沒有換來人們企盼的“太平”。在多年的戰爭和搜刮下,蜀中經濟萎靡不振。劉備的通脹政策無疑是一種惡性循環,社會經濟破產,蜀漢政府自然也掠不到多少財富。北伐漢中,已經耗盡蜀中力量,此時即使休養生息三年,以蜀中財力再度支持劉備東征已經極端困難。如此,這次東征在準備上必然難稱充足。

夷陵之戰,劉備不是敗於陸遜,而是敗於銅錢

夷陵之戰形勢圖

劉備東征初期,曾“水陸俱進”,這是憑藉上游優勢以水軍進取荊州的正確戰術。然而進入夷陵後,劉備“反舍船就步”,(《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不僅失去了上流進軍的優勢,而且徒增補給成本,特別是結營三峽,被陸遜看出了破綻,遂火燒連營,全軍覆沒。

平心而論,劉備早年軍事水平不佳,但隨著經驗積累,其軍事水平也在迅速提高,攻劉璋、取漢中均是。以劉備多年行軍,不會不明白“水陸並進,則及鋒而用,舍船就步,則師老運艱,漸見釁隙,敵得以逸待勞,伺變擊怠”(《三國志集解·吳書·陸遜傳》注引何焯語)的道理。然而劉備還是選擇了上岸,其最大的可能是,蜀漢軍中根本沒有適合大規模作戰的大型戰船。

夷陵之戰,劉備不是敗於陸遜,而是敗於銅錢

蜀漢經濟惡化,是導致劉備東征失敗的內在因素之一。

晉滅吳時,王濬曾用一整年時間在益州造船。觀其所需耗財力,以劉備的經濟狀況,恐怕已難承擔。看來,蜀漢當時的經濟實力,已經難以擔負起東征孫權的重任。劉備兵敗夷陵,亦是早有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