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漫步2500米的祁連山上,放眼望去都是戈壁灘,漫山遍野的鵝卵石、隨意滾動的沙子,這裡沒有可耕地;這裡的蔬菜、肉類等食品都來自外地,高昂的生活費用和惡劣的自然條件根本不適合建城市。可是它卻因為石油紅紅火火了數十年,而上世紀末,玉門油田產量下降到40萬噸,市政府和油田基地開始相繼搬離,人員從十萬銳減到六萬。站在玉門的這片油土地,不僅感懷追憶。

與天鬥與地斗的“玉門精神”

新中國的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位於河西走廊祁連山北麓,東連萬里長城的西端雄關——嘉峪關和歷史名城酒泉,西敦煌、新疆等地,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20世紀,石油引發了一系列的國際爭端,美英等國對伊拉克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美國對利比亞的侵略,他們無一例外的是對石油的渴望。然而早在20世紀初的日本人就已注意到了這一點。

日本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時候,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能源勘探。據曾任滿鐵地質調查所參事的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的回憶,1929年春天,新帶國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羅斯人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帶著20匹騾馬,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開始尋找石油,結果無功而返。第二年4月,在俄裔美國人托里斯基的指點下他又帶人前往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在採集到的石油樣品中檢測出含有石油類的瀝青。於是日本在滿鐵投入了很大的經費,計劃在北滿探索石油資源。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者在資源調查上就更加肆無忌憚,扎賚諾爾一帶始終是最受重視的地區之一。他們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說使用了鑽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鑽機、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最終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最後日本人憤憤的接受了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所叫囂的“中國貧油”,把中國的石油判了死刑。

對此李四光先生義正言辭地說:“美孚的失敗,並不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中國西北方出油的希望雖然最大,然而還有許多地方並非沒有希望。”之後,一批抱著“科學救國”志向的地質學家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不畏艱險地進行著油氣資源的勘察活動。

30年代,抗戰爆發,“洋油”斷絕。1938底,孫健初、嚴爽、靳錫庚等愛國學者在抗日戰爭的隆隆炮聲中來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廟旁,抱著救國的信念,風餐露宿,頂風冒雪,用簡陋的設備,與一萬多名普通勞動者一起白手起家。也正是這個時候,日寇和蘇聯聯手封鎖我國國際救援通道後,石油等戰略物資極為緊缺,當時有“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說法,玉門油田籌辦之初苦於設備不足,這時周恩來親自批示將延長油田的老設備緊急調運到玉門油田來。就這樣1939年,舊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石油礦場——玉門油田正式投入勘探開發。同年3月人工挖掘方井見油3月27日,位於老君廟北15米處的1號井打出第一口油井,揭開了中國石油工業開發的序幕。8月11日,老一井探明K油層,由此揭開了玉門油礦工業開發的序幕。1940年5月,中國有杆泵採油技術開始用於玉門老君廟油田。1941年,甘肅油礦局成立。同年10月,四井發生強烈井噴,發現L層,玉門油田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抗日戰爭期間,玉門油礦共生產原油25萬噸,佔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90%以上,與採用“茶壺嘴煉油”土辦法煉出的第一批汽油,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奮戰出輝煌戰績的“玉門人”

1949年10月25日,玉門油礦解放。在此前11年的開發中,玉門油田共產原油50多萬噸,佔全國同期產量的90%以上,建成了當時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員工最多、工藝技術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場。玉門油田從此踏上新的征程。玉門人肩負起恢復生產、支援解放大軍西進和志願軍入朝的重任,進而承擔了為共和國建設石油基地的使命。1953年,玉門油礦被列入國家“一五”計劃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這一時期,毛澤東主席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技術專家、工人、學生從四面八方走來,機器設備、物資器材從全國各地運來……解放軍官兵帶著部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油田建設拼搏奉獻;愛國知識分子懷著實業救國的豪情壯志,嘔心瀝血,艱苦創業;油礦員工以對新中國的無比摯愛,披肝瀝膽,忘我工作,積澱著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也為後來大慶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底蘊,提供了豐厚源泉。

玉門的老工人——馬世昌回憶說:“1949年4月,他和32人因參加工人合理討薪被國民政府軍警逮捕。油礦解放後,解放軍把馬世昌從酒泉解救出來。再回到玉門,他感到油礦變樣了——油礦實行了民主改革,工人真正當家做主了。工人住的大通鋪改成了上下床,鋪蓋也換成新的了。吃飯是一個車間一個食堂。那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還說,解放前他月工資1萬法幣,還不夠一包煙錢。解放後,五級工的他每月工資70元,吃飯只花10塊錢。慢慢地,工人有了房子,雖然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但是很滿足。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1954年12月,老君廟油田開始注水試驗,康世恩同志曾高度評價,這些經驗應用到大慶油田後,又發展成為早期、內部、切割、分層注水,創出了油田開發的高水平。在玉門成立的我國第一個採油科學研究所,開闢了科學開發油田的新路。1957年10月8日,新華社莊嚴宣告: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門建成!油田成為擁有地質勘探、採油、煉油科研等門類齊全的大型石油聯合企業。1959年,油田原油產量達到了140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1%撐起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油田摸索實踐出了以大修、側鑽加深為主的挖潛技術,以壓裂為主的穩油技術,以“封、堵、調”為主的控水技術,以“三次採油”為先導的提高採收率技術等十大采油新工藝,為老油田的穩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首創的大功率電脈衝、高能氣體壓裂當時被譽為“山溝裡飛出的兩隻金鳳凰”。 縱觀玉門油田的中國第一口多底井、第一對雙筒井、第一口定向斜井、第一口側鑽井;中國第一次頂部注水、清水鑽井、火燒油層、油井壓裂、頂部注水實驗;中國第一個泡沫驅油實驗區、混相驅實驗區、自動化油井控制系統……眾多的中國第一,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石。“調走舊的造新的,調走洋的造土的”“不守攤子再創業”等,使老油田不斷獲得新發展。

玉門油田的蓬勃發展也衍生出獨特的精神——以無中生有、艱難創業為內容的“老君廟精神”。油田職工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懷著對黨的深厚感情,為國分憂,以苦為榮,忘我工作,報效祖國。大家上班時間拼命幹,業餘時間回收落地油,戰酷暑、鬥嚴寒,多打井、多采油——看開創了中國冬季打井先河的鑽井隊長——“祁連山下冬青樹”郭孟和,看享譽中外的“衛星鑽井隊”英雄鑽井隊長——全國勞動模範王進喜,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無私援助的“玉門油田”

在大慶石油開發之前,玉門開採的原油佔全國總量的87%。建國以來,玉門為國家上繳稅收120多億元,向全國兄弟油田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石油工人20多萬人。70年來,玉門油田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積累了一批中國自己的油田開發經驗和技術,為新油田開發提供指導和借鑑;鍛鍊、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領導幹部、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生產骨幹,共有10多萬人從玉門走向全國各地,“鐵人”王進喜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50年代,國民生產進入瞭如火如荼地開展階段,中國經濟進入了復甦的重要時期,全國的石油勘探也與時俱進般頻頻爆出好消息,但換而言之的是,各地石油開採急需大批人員補充、技術支持。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奉毛澤東主席命令,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有4000餘名指戰員來到了玉門油田。他們刻苦學習迅速成為石油工人中的生產技術骨幹,在油田勘探、開發、煉油、運輸、油建等各行業建功立業。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作為祖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而面對其他地方的求助,這些優秀的玉門人無私地發揚共產主義精神,向全國各地輸送人才、傳遞技術,一次次支援新油田開發建設後,有的班組只留下一個老工人和一隻工具箱;有的採油崗位只剩下一把管鉗和用罐頭盒做成的量油桶……他們胸懷祖國石油工業大局,無怨無悔——“人走精神在、人減幹勁增”“一不等、二不靠,自力更生闖著走”。

幾十年來,玉門油田先後抽調10萬多名員工和4000多臺(套)設備,10萬多優秀兒女,參加四川、長慶、柴達木等全國10多個油田,10餘個煉廠、物探、運輸等勘探開發會戰和企業建設。他們南下四川、北赴大慶、東進勝利、西上克拉瑪依、跑步上慶陽、二進柴達木、三戰吐魯番,充分發揮了石油搖籃的作用。70年來,從石油河畔走出的玉門人中,有15人成為省部級幹部,6人成為兩院院士,100多人成長為廳局級領導幹部,還有許多人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石油專家、技術骨幹,成為祖國石油工業的棟樑和中堅力量。“鐵人”王進喜在玉門苦幹10年把標杆立上了祁連山,又在大慶苦鬥10年,為祖國甩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立下赫赫戰功。無私奉獻是精髓。風雨70年,玉門油田發揮老石油工業基地的作用,胸懷祖國石油工業大局,當新油田建設需要時,要人給優秀的,要設備給最好的;先支援別人,後發展自己,這就是玉門石油人的品格,這就是玉門石油人的境界。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傳承未來希望的“玉門風格”

時光荏苒,曾經的玉門面臨著資源枯竭,產量急劇下滑,曾經的搖籃不在溫暖。但玉門雖損精神猶在——玉門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艱苦奮鬥、三大四出、無私奉獻自強不息,這些都是玉門留給我們的精神動力。

艱苦奮鬥是核心。不變的仍然是玉門石油人的艱苦奮鬥。艱苦奮鬥已成為玉門精神的核心。“一釐錢”“窮搗鼓”“找米下鍋”“小廠辦大事”“再生廠”五種精神,至今傳承不衰。以“三大四出”(大學校、大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經驗、出技術、出人才)為特徵的玉門精神,鑄就了玉門人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

跨入上世紀九十年代,玉門油田面臨嚴峻的形勢,油田堅持老礦挖潛不停步,精雕細刻保穩產,按照“立足酒泉、深化酒西、突破酒東”的方針,全力以赴打好勘探進攻仗。青西柳102井喜獲高產油氣流,結束了油田多年無新增儲量的歷史,打開了勘探開發的新局面。玉門石油人用10年的時間在青西地區,建成了一流的現代化油田。酒東油氣勘探在玉門石油人的不懈努力下也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老君廟油田連續4次獲得全國高效開發油田的稱號。玉門煉油廠的原油加工量不斷提升,並堅持走精品特色發展之路,經濟技術指標不斷提高,一批產品躋身國內先進水平,共回收落地原油7000多噸,被譽為“祁連山下一口井”。經過油田職工矢志不渝的苦幹實幹,實現了從“三個十年穩產”的目標。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上世紀80年代末,為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決定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同時開展石油勘探開發會戰。1989年,玉門油田主要領導先後率領近萬名職工西出陽關,第三次奔赴“火洲”吐魯番—哈密盆地,按照“新體制、新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工作方針,參加了具有新時期特色的石油會戰。

重組改制以後,玉門油田繼承弘揚老一輩玉門人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大力發展主營業務,強力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強化經營管理,突出抓好安全環保,持續改善礦區生產生活條件,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油氣勘探開發開創了新局。世界經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並出現復甦,廣大幹部員工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發揚優良傳統,繼續艱苦創業,努力實現玉門油田新的發展。

重溫玉門油田艱苦創業的歷史,追溯玉門精神形成的始末,展望玉門油田別樣的明天,玉門人一定能從目前的現狀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去創造新的奇蹟。目前,玉門油田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積蓄新的能量,準備東山再起,力爭打造百年油田。相信在中國石油集團打造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新的歷史征程中,玉門油田一定會發揚傳統,再接再厲,再建新功。

中國石油的聖地—玉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