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整理了幾百個保險糾紛案例,才明白為何有“儲蓄型保險”這個極具忽悠型的名稱。

僅“保險”而言,很多人都能理解:當被保人發生了風險所產生的經濟損失,由保險公司賠付。

但是在“保險”二字前面,加上“儲蓄”這兩個字以後,一切都變了……

為了讓諸位讀者老爺明白“儲蓄型保險”,將用舉例子的方式來讓老爺們更加容易理解。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場景一:

小A的朋友是某保險的業務員,給小A推薦該公司的重疾險。

業務員:這是儲蓄型重疾險,有病治病,沒病就當存錢養老;一萬塊錢放在銀行除了利息,我們生病了銀行不能拿給我們幾十萬去治病,也不能我們用了幾十萬醫療費後拿去找銀行報銷!所以這種儲蓄型的重疾險是很好的。然後小A就投保了,保費1年10000元。

交了2年,小A看到很多保險糾紛的新聞,以及身邊很多不認同保險的人說:小A你一年丟1萬給保險公司,傻子啊,保險公司只收錢不賠錢的。於是乎,糾結之下,小A去保險公司退保了,2年保費20000元,結果退了1000元回來,小A大罵“保險公司果然是騙子,交20000元,退1000元,太黑了!”然後一眾人附和……

很熟悉的場景?很熟悉話?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場景一分析:

1、將保險和銀行儲蓄做對比,是保險監管部門嚴格禁止的行為!因為該類對比,很容易讓不懂保險的朋友將保險混淆為銀行存款!

2、業務員介紹的是重疾險,卻出現了“醫療費報銷”,讓不懂保險的小A誤認為重疾險可以報銷醫藥費,事實上,報銷醫藥費的是“醫療險”。而重疾險是保險公司在合同中約定要賠哪些病,以及各種病需要達到什麼條件才賠,重疾也是有早中晚期的,對應了不同的賠付方式;和醫療險需要產生費用後,憑發票報銷有本質的區別……

3、小A只投保重疾險,若小A因為一般疾病住院,重疾險無法理賠,就會出現交了10000元保費,卻連幾千塊的感冒錢都無法理賠的尷尬情況。因為如同第2點所說,小A沒有配置醫療險導致的。

4、本意上我們整理保險糾紛官司,目的是讓讀者們認識到保險糾紛容易出現在什麼地方,畢竟各行業都有糾紛實屬正常。但是大量的人將個別案例放大到全部,而沒有經過考證,沒有經過思考的言論來影響他人。如同小A,若發生了重大疾病,這些“善意提醒小A上當”的親朋、同事又能拿出多少錢來支持小A ?這個值得每個人思考。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5、小A2年交了保費20000元,退保只有1000元,認為“儲蓄型保險”就是騙子。這就是小A的思維裡面,已經將保險當成存款導致的,同樣的保險香港地區的保險前幾年退保金為0,是否更加嚇人?那麼剩餘19000元去哪兒了?

①業務員的佣金假設是5000元,小A的保險費要交20年,總保費就是20萬。5000元在20萬總保費中的佔比2.5%……

②保險公司各項運營開支成本;各種稅費繳納;計提各種保險監管規定的基金。

這2年中,若小A不幸罹患大病,則保險公司就會賠付幾十萬,因此這幾十萬無論有沒有賠,都會有對應的成本產生;好比我們的車子不開也會產生折舊成本。

所以,保險投保時間很短就退保,往往扣取各種成本的比例就越高。保險公司開發一款產品,一般前兩三年是不賺錢的。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場景二:

保險業務員:小C啊,你看我們公司這款養老險多好,儲蓄型的,一年存10000元,存10年,你現在這麼年輕,根據數據演示到老了就有幾十上百萬的養老金;和國家養老險不同的是,我們這個可以隨時動用,國家養老險要退休了才能按月領取。

於是小C投保了一份,1年10000元,繳費10年。和小A的遭遇一樣,被身邊人各種“善意”勸說下,已經繳費2次的小C去辦理了退保,比小A強點兒,退了好幾千。結局和小A一樣,小C認為保險確實是騙子,交20000才退幾千,說好的“儲蓄型保險”呢?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場景二分析:

1、商業養老險也是保險,不能用銀行的“存錢”概念偷換保險費是“繳納”的。

2、商業養老險給我們看的未來XX歲能拿多少錢,這些數據叫做“演示數據”,通常演示數據分為了低、中、高三檔。其中“低檔”是保險公司百分百能給你的保底最低的金額;“中檔”大多時候是保險公司運營產品的實際情況;“高檔”的數據保險公司偶爾能達到,但是絕大部分時候“高檔”只能用來做為演示。所以,若有人給我們介紹商業養老險,最好讓業務員給我們看低檔和中檔數據即可。

3、儲蓄型商業養老險要達到我們在XX年後,能拿到中檔的金額,前提條件就是“鎖定”。也就是這份保險的錢,雖然我們隨時可以動用,但是動了錢就會少,達不到我們未來預定的目標。

4、儲蓄型商業養老險由於產品設計,以及監管規定,所以其運作方式和保險一模一樣。短期內退保都有保費本金的損失。而沒有各種疾病保障產生的保障成本,因此小C的退保金比小A的退保金多些。

交20000元保費,退保1000元,“儲蓄型保險”這樣“儲蓄”?


最後,關於儲蓄型保險

如同前面說的,“保險”二字前面加了“儲蓄”二字,就讓保險變了味道。雖然讓更多人買了保險,但是這些人對保險的理解也就走歪了。

“儲蓄型保險”的“儲蓄”,並不是銀行的隨存隨取,而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力量下,讓保險退保金、或者各種返還、分紅等達到已交保費。另外一種“儲蓄”的方式是被保人身故後賠付壽險的保額。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保險,都是和時間掛鉤的,投保後短期內退保,意味著是投保人違約,違約就有違約成本。

說來說去,保險分了很多種,各種保險的保障範圍,理賠方式都不一樣。並不會因為加了“儲蓄”二字就變得高大上,變得我們可以薅保險公司羊毛。

投保保險心態要穩,不要看到“儲蓄”“返錢”“分紅”“理財”這些字樣就激動,感覺能撿到便宜。與其關注各種噱頭,不如好好學習一下保險知識。

買保險不上當,找我們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