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高管接連離職 申萬菱信轉型之路坎坷

紅刊財經 曹井雪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申萬菱信的副總和總經理相繼離職,高管團隊出現劇烈動盪,目前公司正在外聘總經理和副總。作為當初藉助分級實現彎道超車的公司,申萬菱信轉型的過程似乎並不順利:此前重點發力的量化基金業績並不亮眼;公司權益類團隊也缺乏明星級的人物擔綱;目前公司還充斥著大量的被動型產品,但作為中小型公司來說,申萬菱信很難在指數類產品上與人一決高下。

11月23日,申萬菱信發佈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公司總經理來肖賢因工作需要已於11月22日離職,並不轉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崗位;此前,公司的副總經理張少華已經在10月24日離職,前後間隔大約一個月的時間。

兩名高管接連離職 申萬菱信轉型之路坎坷

據《紅週刊》記者瞭解,通常一家基金公司高管離職,很可能是管理公司業績達不到股東方預期造成的,申萬菱信兩大領軍人物相繼離開大概率與此有關。Wind數據表明,今年三季度末,公司的總規模為271.5億元,較去年末僅增加9.9億元。此外,公司目前還有6只分級基金在存續運作,規模約為78.55億元,佔公司總規模比重達到30.45%。

彙總記者採訪到的業內觀點,昔日憑藉分級基金的助力規模曾一舉突破千億,但申萬菱信如今的規模卻不到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當年同樣發力分級的鵬華、招商、富國等公募早已經實現了華麗轉身。此外,公司的大股東申萬宏源證券長期居於頭部券商之列,但是申萬菱信基金最新的排名僅為第66位。

轉型之路“荊棘”密佈

隨著分級產品退出已成定局,申萬菱信也開始了艱難的轉型過程。從公司發行的產品來看,其最先發力的領域是量化型產品,在2017年《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開始實施前後,公司發行成立了量化成長和量化驅動兩隻新品。而此前,公司的量化產品只有量化小盤1只。

但是量化基金並未給公司的規模和利潤帶來曙光。在去年A股系統性下跌的背景下,上述量化產品的業績也悉數盡墨。例如量化小盤的淨值增長率只有-27.03%,當年規模也縮水2.92億元。而量化基金的高頻交易策略,也使得基金相關費用支出較多;該基金去年虧損6.29億元,成為公司虧損最多的一隻產品。

今年公司的量化產品依然問題多多,雖然今年市場回暖,上述三隻產品年內的淨值增長率也超過20%,但似乎依舊不被投資者買賬,例如今年以來量化小盤的規模繼續縮水,基金三季度末的規模約為9.7億元,較去年末縮水7.8億元,創下了近3年來的規模新低。

除去量化基金外,放眼公司的主動型權益類產品,實際在公司中的地位和處境都頗為尷尬。據《紅週刊》記者統計,公司現有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有15只,它們今年三季度末的總規模為54.89億元,較去年末縮水了大約3.89億元。

然而,今年公司主動權益類產品整體的業績尚可,截至11月28日收盤,這類產品的平均淨值增長率達到32.44%,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申萬菱信智能驅動的淨值增長率已經接近60%。

《紅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整體業績表現出色但產品規模卻繼續縮水,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公司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影響力有限,投資者的認可度較低,即便是公司業績居首的申萬菱信智能驅動,其今年前三季度的規模還縮水了3283萬元;其次,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業績分化情況也較為嚴重,其中淨值增長率最低的是申萬菱信多策略,其年內的淨值增長率只有2.08%,與榜首相差懸殊。

就申萬菱信多策略來看,在淨值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基金的規模自然也難以為繼。第三季度末,該基金的規模為2.08億元,較去年末的規模直接腰斬,在公司所有主動權益類產品中的縮水金額僅次於量化小盤。

究其業績欠佳的原因,股票倉位配置不當或成為首要的原因。基金雖然將“滬深300指數收益率×50%+中證綜合債指數收益率×50%”作為業績比較基準,但是自2015年3月31日成立以來,多數季末時點,該基金的股票倉位低於20%。

從今年的情況看,年初,唐俊傑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他此前曾管理過固收類產品。擔任該產品基金經理後,他在今年一、二季度末也並沒有配置股票資產,但債券的倉位則分別為82.43%和53.59%。在今年股強債弱的情況下,市場上主動權益類產品業績表現強勢;唐俊傑在三季度末將股票倉位上調至38.59%,不過不到四成的股票倉位對基金淨值的影響也有限。或許是倉位配置的失誤,最終導致了基金的業績欠佳和規模下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權益產品缺少核心人物坐鎮擎旗

從唐俊傑的履歷看,其在2011年至2017年間在萬家基金擔任固收類產品基金經理,彼時所管理產品的業績頗為不俗。但從目前他在申萬菱信的任職情況看,他在股票投資上的短板還是顯現了出來。此外,他管理的另一隻產品——申萬菱信安鑫回報同樣表現不佳,截至11月28日收盤,其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僅7.02%,在公司主動權益類產品中排在倒數第二。

縱覽公司主動權益團隊的基金經理,除唐俊傑外,實際還有季新星、林博程、袁英傑等9人,他們合計共管理15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其中,袁英傑一人擔綱了3只產品,而其餘每人管理的此類產品數量均未超過兩隻。整體來看,雖然權益團隊的人手並不短缺,但卻缺乏一位能夠擎旗的明星級人物坐鎮帳中。

對此,諾亞正行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指出:“明星基金經理對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意義更為重大。小公司很有可能著力培養一位潛力新秀成為明日之星,這對於基金經理而言是件好事。當然,小公司也非常迫切需要明星‘帶量’(吸引投資者),尋找突破口,以期在公募的紅海中殺出血路。”當然,也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選擇走捷徑,聘用公募圈中的老牌明星來帶火團隊,例如東吳旗下的彭敢。

但縱覽申萬菱信的主動權益類團隊,似乎基金經理多為“泛泛之輩”。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他們的平均任職年限只有1年零307天,公司缺乏管理經驗的菜鳥基金經理佔據了相當的比重。而從他們的任職回報來看,似乎還沒有冒尖的新秀湧現出來。其中,在管產品任職回報率最高的一位是季新星,截至11月28日收盤,從其2017年1月13日管理申萬菱信消費增長以來,錄得的淨值增長率雖然接近70%,但是此前兩年業績表現相對平淡,今年才有了稍許的起色。

規模不穩困擾固收類產品

當然,申萬菱信也沒有放棄在固收領域闖出一番天地的嘗試:8月和9月,公司發行成立了安泰惠利和安泰瑞利兩隻債基,債基的數量也從3只增至5只。

從成立規模看,這兩隻產品的募集金額分別為4.75億元和6.91億元。但是參考其他3只債基,它們的規模無不呈現出“高開低走”之勢: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申萬菱信可轉債。該基金成立於2011年12月,募集金額為6.5億元,經歷近8年的運行後,今年三季度末的規模僅剩下7759萬元。規模的縮水似乎與該基金的業績不佳關係密切:Wind數據顯示,在2015年至2018年中,該基金連續4年淨值增長率都為負值。如是看來,或許兩隻新品也難以避免“宿命”的縮水。

同時,從兩隻新品的配置來看,安泰豐利由唐俊傑管理,但他今年所遭遇到的“滑鐵盧”對其未來的影響尚不得而知;安泰瑞利中短債則由老將葉瑜珍擔綱,該產品是公司首隻中短債產品,缺乏樣本產品可以“複製”。

除債基外,公司的固收類產品尚有一隻貨基——申萬菱信貨幣,但該基金的規模卻如同坐上了過山車。例如,其規模曾在2016年二、三季度都超過了百億,但是在2017年一季度卻縮至25.47億元。而今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規模為72.58億元,或許機構的進出對產品的規模影響巨大。

由此可見,申萬菱信的轉型之路似乎並非一條坦途,目前被動型產品仍在公司產品陣營中佔有較大比重。據統計,目前公司旗下擁有18只股票型產品,但其中有15只都為指數型基金;即便剔除兩隻新品,公司的指數型產品的規模也達到133.52億元,約佔公司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的一半。

“被動指數型產品同質化很高,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產品沒什麼差別。在選擇的過程中,投資者也更傾向於大基金公司的產品,中小型基金公司發展被動指數產品並沒有什麼優勢。”李懿哲向記者坦言。

與此同時,公司高管層也遭遇了動盪,副總經理張少華和總經理來肖賢先後離職,他們二位均為公司的元老級人物。來肖賢2004年就加入了申萬菱信基金,2016年開始擔任公司總經理;而張少華則在申萬菱信籌備之時就加入了公司。

兩位元老的離去,或許正是公司轉型不利、公司規模難以突破的寫照。Wind數據表明,申萬菱信成立於2004年,但在今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規模僅為301.32億元,排名第66位;而在2004年同年成立的一眾基金公司中,例如上投摩根早已穩居千億俱樂部之列。


兩名高管接連離職 申萬菱信轉型之路坎坷

(本文發表於11月30日《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