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曾记载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件事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一段话由于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要求学生背诵,因而现在已经变得家喻户晓。而“三顾茅庐”,作为礼贤下士和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也成为成语词典中的重要一员。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三顾茅庐

由于诸葛亮是此事的当事人,因而很少有人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此之后,“三顾茅庐”就被认定为历史真实,所以就出现了上面杜在《蜀相》中的诗句。或许是由于《出师表》的记载非常简洁,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后人才不断地对这个故事进行铺写演绎。《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写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而“三顾茅庐”的故事,说自“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又因司马徽推荐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尚,兴汉四百年的张良,于是,刘备备齐礼品,与关羽张飞先后三次来到隆中请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第一次,诸葛亮已外出,路遇其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又遇诸葛亮与人出游未归,途中遇诸葛亮之友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第三次适逢诸葛亮在家,但仍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直等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叙礼。然后,刘备虚心请教天下大事,诸葛亮侃侃而谈,刘备深受启发,恳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诸葛亮感其求贤若渴之极诚,最后答应出山。应该说,《三国演义》对于“三顾茅庐”的描写,铺垫伏笔极为到位,情节跌宕也极为精彩,用学者的话来说,则是:“《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描写,运用了顿挫、衬托、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一波三折,摇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刘备的形象。”(魏文哲:《论三顾茅庐》,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关于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三国志·刘备本传》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件事。其事仅在《诸葛亮传》中有简略的记载,只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告之刘备:“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指刘备引者按)宜驾顾之。”之后,“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可以看出,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民有许许多多传说,史书有记载,诸葛亮本人有详细自述,《三国演义》中又有生动描写,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小深信不疑。1987年1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事提出质疑,讲了儿点理由:

一,《出师表》的记述不可信。因为诸葛亮当时仅仅二十六岁,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算是无名小辈的人物,作为“中山靖王之后,景皇帝玄孙”的刘备不可能低三下四地多次去请教。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刘备

其二,《隆中对策》也靠不住。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的时候,曹操正在挥军南下,刘备的处境可谓是发发可危。不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隆中对》对此只字不提,反而空口大谈“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云云,仿佛曹操马上就坐以待毙。这实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刘备

上说很新领,但“三顾茅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之说,并没有因此动摇,持肯定论者大有人在。比如有学者在1987年第11期《语文导报》上撰文反驳上文观点:其一,要否认《出师表》所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否认《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迄今还没有谁能够给出足够的证据。其二,从诸葛亮的为人和抱负看,他是不会厚着脸皮“登门自见”的;当时诸葛亮并非无名之辈,也不只是仅徐庶一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虽有远大抱负,但他一生“谨慎”,是决不会轻易事主的。

其三,当时刘备虽与汉皇同族,但他闯荡多年,还没有一个立足之地,他渴望贤能辅助。因此,当他得知有条“卧龙”正待机而出,怎肯轻易放过呢?刘备“三顾”并不是什么低三下四,而是一种思贤若的表现。诸葛亮也正是吃透了刘备当时的心理,才有意让刘备“三顾”而测其诚否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真实性?

诸葛亮

由此看来,要否定“三顾茅庐”的真实性,还为时过早。因此,我们认为对争论中提出的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就目前的许多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初步可以认为,“三顾茅庐”或许是诸葛亮和后人的一种演绎和塑造,即如一位学者所言“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渲染成一代明君,他那求贤若渴的精神让后人大为称道。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了刘备不曾‘三顾茅庐’的结论。原说法不过是罗贯中通过小说的虚构刻画刘备的崇高人格而已。当然这也是历代文人们所崇尚的,以此来唤醒统治阶级‘用其才’,他们渴望被刘备式的圣人发现,他们活在为自己编织好的意念中。”(苗体君:《从刘备不曾“三顾茅庐”说起》,载于《人才开发》2001年第1期)文学家可以说谎,但历史不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真相如今完全大白。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yan燕”,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

《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