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次“還都”擦肩而過,西安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廢都”的?

西安,古稱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城市,人言稱“十三朝古都”。中國前兩千年的歷史,幾乎都是圍繞當時的西安,也就是長安展開。至唐代時,西安迎來了歷史上的高光時刻。當時的長安城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城區人口達百萬之眾,一度形成了萬邦來朝的景象。然而自唐末以後,西安就與中國的首都揮手告別,再也沒能找回當初的城市地位。回看歷史,其實西安至少有三次機會能“還都”於此,可惜機緣不合,一一錯過。

與三次“還都”擦肩而過,西安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廢都”的?

西安鐘樓(來源Wikipedia)

第一次是北宋建國後不久。雖然定都開封,但趙匡胤一直想西遷。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記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上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上不答,王出。上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上即為宋太祖趙匡胤,王是指其弟晉王趙光義。趙匡胤想先遷都洛陽,再遷往長安,遭到趙光義強烈反對。於是西安沒能自五代十國之後重返國都的地位。

與三次“還都”擦肩而過,西安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廢都”的?

大明宮遺址公園(來源Wikipedia)

1368年,徐達攻陷元大都,明代拉開大幕。雖然定南京、開封為南北都,但明朝仍沒有忘記中國還有個千年古都,西安。據《明史》(卷一百一十五)記載,御史鬍子祺上書稱,西安“有殽函、終南之阻”,“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明太祖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命太子朱標前往考察。朱標回到南京後還與朱元璋商討過西安建都之事,誰料之後竟然一病不起,最終離世。朱元璋悲痛不已,而建都西安之事也就此作罷。西安自此徹底告別了古代中國國都的地位。

與三次“還都”擦肩而過,西安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廢都”的?

民國時的西安(來源Wikipedia)

時間來到1932年,因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到洛陽辦公。3月5日,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大會通過了《國民黨中央確定行都與陪都地點決議案》,決定以長安為陪都,改名西京,欲將西安規劃建設成現代化的首都,並組建了“西京籌備委員會”。可不是說說而已,這個西京籌委會真幹活了。有關資料顯示,西京籌委會開展了一系列城市規劃、地形測量、築路修橋、水利建設、城鄉綠化、古蹟保護等工作,光修路就修了近千里。可惜的是,因為當時的國內形勢以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西京計劃不但沒能實現,在隨後的戰時首都遴選中,西安也不敵重慶。

賈平凹有一部著名的小說《廢都》,設定的故事發生地為西京城,不用猜大家都知道西京城指的就是西安。再結合歷史,西安“廢都”的名號就此坐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