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主脈恆山

山則城西北十二里曰恆山,崒嵂南向,為州主山。——《睢州志》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中國山脈自西向東有崑崙山、祁連山、秦嶺、伏牛山、嵩山,號稱“中國龍脈”,睢州山脈從西北而來,地接杞縣的一溜十八崗,杞縣崗嶺多沿惠濟河兩側分佈,這估計也是惠濟河形成的原因。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 盂夷的故事

商朝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盂”和“盂方”。郭沫若考證,“所謂盂方者,乃殷東方之國也……地在河南睢縣。”在恆山西側周龍崗、鹿臺崗等文化遺址中發現“盂國”的蛛絲馬跡。春秋戰國時期,在宋國有“盂亭”,址在澗崗恆山寺一帶。

  • 漢朝的墓地

20世紀50年代以來,澗崗三子廟王莊等地的村民在耕種期間經常發現漢朝墓地,墓群南北長一里,東西寬一百五十米,出土以陶器為多,另有空心磚、玉帶鉤、玉璧、鐵剪、鐵劍等。其文化層可上至龍山文化時期,恆山漢墓群被公佈為睢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今恆山舊址

  • 李密的傳說

據傳說春秋時,宋襄公曾在此設立西行宮,隋末時期瓦崗軍首領李密、王伯黨、謝映登三人在此屯兵征戰並埋葬於此,在恆山上還有三子廟。李密曾投靠濟陽王伯當,在睢縣民間還有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故事。但據史書記載,李密、王伯當死後葬於浚縣,此墓應該是其衣冠冢。

  • 恆山的秋獵

據《睢州志》記載,恆山在城北十里,林木蒙密,鳥獸居之,州人之獵者多往焉。恆山秋獵為睢州八景之一,有詩曰:“禾黍離離雉兔肥,恆陽鷹犬兢馳飛。秋高風翮隨摶搏,塵淨霜眸任指揮。自古居鄉尤獵較,何人從此肯忘機。於今王道平如砥,顯比三驅不合圍。”目前睢縣的恆山湖便是由此而來。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鳥瞰恆山湖

丘壑土嶺

吾睢雖多平衍,然一丘一壑,饒有風流。——《睢州志》

  • 鳳凰嶺

今天的建設路古稱鞍子嶺,解放路古稱鳳凰嶺,構成東西向主大街,長四公里,因有“鳳凰城”、“扁擔城”之稱。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黃河在杞縣決口,城中居民紛紛遷至城南鳳凰嶺高地上,幾年時間遷居上千家。河南巡撫章煥來睢州巡視,下令在城南再築一座新城,因新城位於鳳凰嶺上,城門命名皆與鳳凰有關,民間俗稱睢州為“鳳凰城”。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 襄臺

舊有睢州八景之襄臺夕照,襄臺為宋襄公望母臺,為宋襄公所建行宮,泓水之戰後,宋襄公病逝,死後葬於此,今開發有襄園,不再贅述。

  • 駝崗

舊有睢州八景之駝崗僧罄,駝崗在北湖東北角水中,南與襄園相望。形似駝峰得名,崗高數米,峰巒挺秀,綠水環繞。崗北原有桃花洞,崗南有甘菊泉,清冽宜茗。傳說宋襄公曾在此遊覽,明朝時,這裡由尼姑庵改建為錦襄書院,一時稱盛。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 金鎖嶺

舊有睢州八景之金鎖鐘聲,金鎖嶺本恆山餘脈,地勢窿起,因形似鎖而得名,恆山演迤,隆然而高,北城枕其巔,衙署據其前。址在今睢縣北湖公園北。

  • 袁山

舊睢州城南部一土崗,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在此建陸園,亦名袁家山,明清以來,無數才子在此把酒問月,駐足感懷,乃睢州之靈山。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 吳公臺

俗稱鳳凰蛋,在城北2公里處,城隍鄉老北關村西北角,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九月,河南巡按御史吳悌下令修築,供水災時避難使用,所以被稱為“吳公臺”。上世紀被磚瓦窯廠燒磚所用,今已尋不到遺蹟。

  • 澗崗

因村建於恆山支脈土崗上,河深若澗,臨河險峻故名澗崗。魏晉南北朝時,這裡發生了東澗大戰,小說《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先祖慕容垂在此建功立業,由於澗深土高,便於設伏,大敗恆溫。

  • 帝丘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在睢縣城東北10公里,帝丘支渠東岸,沙河西岸,帝丘村所在。帝丘世傳為帝嚳之墓,一說是顓頊孫敬康王墓,大抵皆附會之說,不可信,為古時一土丘。

  • 厚臺崗

又名後臺崗,睢縣城西南21公里,蔣河西岸,後臺崗十字街西北角有襄王墓,明嘉靖《睢州志·山川》記載:“後臺崗上有大冢,冢東南有一廟,塑像其中,蓋宋襄公以下諸君后妃塋葬之所”,又說是楚襄王之冢。明清時期,厚臺崗王行村王氏家族在睢州極為顯赫,一門七進士,21名舉人,據說粘了夏陵風水。

襄山毓秀

恆山之崑崙磅礴,駝峰之蔥倩玲瓏,土脈融結,人才輩出。——《睢州志》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駝崗攜崑崙山龍脈磅礴之勢,前有甘菊泉,乃靈秀之地,土脈融結,水脈外溢。明嘉靖四年(1525年),睢州提學肖鳳鳴在駝崗建錦襄書院。錦襄書院是明朝豫東第一所影響較大的書院,開啟豫東數百年之風流,據說沈閣老(沈鯉)、呂夫子(呂坤)等在此求學,明朝狀元呂楠等在此講學,明末僅睢州一地中進士35人,出現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袁可立等達官貴人,崇禎十五年沒於水,清康熙九年,郡人吳淇重建錦襄書院。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錦水襄山之間的錦襄書院首開先河,自此後睢州書院林立,科甲不斷。錦襄書院後,睢州有正學、道存、繪川和洛學等書院,清朝前期(順治、康熙、雍正)睢州出進士47人,而省會開封僅有28人,冠絕中州。

位於袁山之側的洛學書院亦影響頗大,這裡也是襄山土脈融結之地,洛學書院在睢州卻不在其發源地洛陽,足見睢州洛學之盛。直至清末,黃舒昺講學睢陽洛學書院,仍風靡一時,影響頗大,遺風直至今天。另外柘城亦有襄山,清末柘城建有襄山書院,不知柘城襄山與睢縣襄山是否有關係。

睢縣竟然還有“山”,說說睢縣的“山”

小結

睢縣位於平原,以“水”聞名,獨缺山之氣勢,然丘壑土嶺為睢縣增添些許景緻,古代風水上講“恆山之崑崙磅礴,土脈融結,人才輩出”,山清水秀之地,往往激發人的靈感,意常在山水之間。今睢縣北湖存有駝崗、襄臺等島嶼,土脈融結之地,為北湖增添了一些靈氣。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