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一提起七星崗,一般的印象是通遠門老城牆、是千年亂葬崗。

蓮花池是七星崗周邊的小地方,是渝中母城裡不起眼的一隅,是沒有多少遊客問津的市井街區。但很少人知道,七星崗蓮花池,是韓國遊客遊覽重慶的必經之地。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從民生路轉進一小支路向下行,經過老舊的渝海大廈與其混亂的停車場,就來到了一幢筆挺的青灰色磚砌樓群前。在那裡側耳傾聽,你聽不到普通話,更聽不到重慶話。在這間韓文標識比中文更大的院牆裡,四處都回響著清脆的韓語。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2017年,韓國彼時的總理文在寅在其訪問重慶的旅途中也來此處”尋根“,並在結束訪問的留言簿上如此寫道:“這是我們的精神所在。”

連本地人都不熟悉的蓮花池38號,為何對於韓國人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很少人知道,重慶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

而蓮花池38號,就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辦公舊址。這裡是臨時政府遷至重慶後所使用的最後一個辦公場所,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韓國獨立運動遺址基地。

在臨時政府內遷至重慶的1940年至1945年間,山城就成了韓國的“首都”。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臨時政府遷移情況一覽表

不過韓國人為何將政府遷至重慶?此事就要從1910年開始講起。

1910年,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日本攫取了控制整個韓國的力量。同年,日韓便籤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事實上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1940年韓國光復軍於嘉陵賓館前

1910至1919的9年間,日本在朝施行殖民主義政策:掠奪資源,改換國語,限制朝鮮民族勢力的興起,以“日韓同祖”的說辭試圖抹去“朝鮮人”的本土意識。

但仍有朝鮮人不被柔懷政策打動,仍以趕走日本人,恢復國家主權完整為己任。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轉機發生於1919年。那一年,德壽宮太王李希(朝鮮高宗)暴斃,民間一時議論紛紛。街頭巷尾有傳言,說高宗之死並非因為腦溢血,而是由於企圖派代表到巴黎和會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殺。

半島一時間反日情緒高漲。

1919年3月1日,韓國國民以哀悼高宗的名義走上街頭,很快,悼念活動就變成向日本要獨立的示威。儆新學校的畢業生鄭在鎔在塔洞公園的六角亭上,面朝群眾,宣讀了《己未獨立宣言》。

這一史詩被稱作三一運動。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三一運動精神可嘉,但卻沒有給日本人的在朝統治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反抗運動才剛剛開始,便立刻遭到殘酷鎮壓。

三一運動之後,韓愛國志士只得流亡海外,繼續試圖完成自己民族復興的使命。他們“定都”於1919年在“混而不亂”的上海法租界寶昌路,成立了第一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26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址馬當路306弄,一直到1932年離開時,韓國臨時政府總共在上海呆了11年。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韓國獨立政府為何要在1932年離開上海?這就要從一名英勇敢的韓國青年“尹奉吉”來說明了。

因在淞滬戰爭中嚐到勝利的滋味,日本人決定上海虹口公園慶祝“天長節”(即天皇生日),有日本駐華使節、軍部高級將領出席。

在“祝捷大會”上,一位名叫尹奉吉的韓國年輕人潛入了會場,在檢閱臺響徹日本國歌《君之代》之時引爆了炸彈。日本將領白川義則在此次刺殺中死去,日本駐華公使的一條腿也被炸斷。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刺殺雖告成功,政府卻遭到日本追殺,無法繼續其在上海的活動。韓國的有識之士們只得輾轉杭州長沙等地,並於1940年隨國民政府內遷至重慶。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臨時政府歸國前攝於蓮花池

1940年,剛剛來到山城的韓國人在李子壩成立漢國光復軍。光復軍領受中國的軍械、裝備與口糧,也受中國政府調遣指揮。他們配合中國軍隊完成了潛伏、翻譯、情報蒐集以及策反的任務。部分人還曾在“哈兒師長”範紹增的指揮下衝鋒陷陣。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韓國臨時政府在蓮花池迎來了光復的消息。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在離開重慶歸國之前,臨時政府的主要人士在簽名布上紛紛留下自己的感懷,留言大多為漢字格言,有諸如:“大器晚成”、“建國必成”、“有志必成”、“和平建國”、“有志者事竟成”等等。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流亡重慶的韓國人都有自己的山城回憶。

193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隨當時的國民政府內遷重慶,先是安置在綦江的沱灣鎮,後來又遷入南岸的土橋、大佛寺、孫家花園、彈子石一帶。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1938年至1943年,日本人對重慶發動空襲,扔下的燃燒彈也令韓國臨時政府狼狽不堪。臨時政府的領導人們先後在石板街、楊柳街、吳師爺巷內辦公,最後,在“蔣先生的補助下”,才得以在蓮花池38號,這間”有房屋70多間,租金一年40萬法幣”的灰色樓群裡落腳。 (摘自金九回憶錄)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蓮花池的辦公舊址佔地1770平方米,場館內共有5幢建築。1號樓做歷史陳列,2號樓至5號樓為復原陳列。

20年代的重慶,背靠和平路的蓮花池在重慶是無可置疑的鬧市區。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在戰火流離、居無定所,中國最知名的文人們也只能住在用竹篾紮成的“國難房”裡的時代,中國政府對韓國流亡政府予以承認,給予資助,讓其可以寓居於如此風雅體面的院落內,甚至連掃地汲水都有專人代勞。

韓國臨時政府軍醫處處長劉振東在中國接受教育,主修內科與肺病,後與中國女性結婚,兩人住在臨江門的一棟小樓裡。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韓國遊客與金九主席銅像

臨時政府的成員金星淑,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也有陪伴孩子的時間。他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長江泅泳,在岸上放風箏,在彈子石的茶館裡等輪船。

1939年,三位臨時政府官員的子女還入學育才學校,這是由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合川募辦的學校。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韓國的流亡者們之所以可以免除生活上的困難,專心進行情報蒐集、反日復國的運動,這一切都與中國政府的支持分不開。能在戰亂的年代過上如此有序的生活,許多獨立運動人士都對中國懷抱著感激 。

蓮花池38號,是中韓友誼無可置疑的見證。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如今變作臨時政府歷史的陳列館,已成了韓國遊客來渝最愛的觀光地。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所到之處盡是韓語的解說之聲,觀光者們在一旁靜靜地聽著,解散後便各自在場館內參觀、拍照。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正在階梯上拍照的韓國遊客

但對於沒有嚮導,也對韓國曆史不甚瞭解的中國遊客來說,這裡就不是個周到友善的景點了。館內歷史資料的展板總是語焉不詳,所記載的事件也因缺乏“細節”而讓人難以理解與接近。

這一點很令人失望,讓試圖瞭解韓國曆史的重慶遊品也有點不知如何是好。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誠然,作為臨時政府最後的辦公地,蓮花池38號對於韓國國民的意義之重大,中國國民應該無法感同身受。

外國人看重慶:七星崗蓮花池38號,被韓國人稱作“建國之根”

但蓮花池38號也是中國與韓國友誼的見證者,場館的運營與維護方何不在館內適當增添一些說明,將韓國復國的歷史介紹給前來參觀的中國參觀者呢?

這不僅是對人文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於減少中韓兩國國民之間因缺乏瞭解而造成的隔閡與輕蔑,增進兩國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怎麼樣,要去韓國人過去的”首都“,蓮花池38號看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