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网上流传着一张图片,只要放出来便会引起别人的捧腹大笑,因为在瓷器上写着“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底款。人们会觉得这造假的也太没常识了,竟把康熙皇帝给“穿越”到了明朝,实在是搞笑。当然上图里的瓷器肯定是假的,这款明显是P出来的打印体。不过违背常理的是,“大明康熙年制”六字款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且有实物证明。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如今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一只小小酒杯,叫青花贯套纹酒盅。它高仅5厘米,口径8.8厘米,胎身纤薄而坚致,放在强光之下可见如丝絮般的内部纹理,整个酒杯只有下方描绘出深蓝色的贯套纹,简约而又典雅。尽管因年代久远杯身有些许地方已经泛黄,但其精致的工艺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经多位专家和仪器鉴定,证明它是一件清代官窑无疑。但如果只是这样一件清代酒杯的话,最多也就是比较值钱的古董,算不上非常罕见。但其底部的六字款识,却直接让专家称其为国宝!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这便是“大明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款,它是一件传世品,能完整的从清代流传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明清官窑瓷器出厂前,都要进行严格筛选,稍微有一点瑕疵就要全部打碎埋入地下,所以它是怎么能流出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清代礼教森严,如果是官窑工匠思念前朝,故意做出来这样的款识,那么灭九族是分分钟的事情,想必工匠也不会傻到这种程度。那么关于出现这种底款到底是什么原因?主流猜测有以下几点。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第一种是康熙“迷信”说,《清史稿》载:“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康熙皇帝8岁就登基,下了这么个命令不让瓷器上写年款,应该是忌讳瓷器易碎,寓意不吉利。后期可以用年款了,但可能会用词义转嫁,把大清写成大明,这样的话就是“大明碎了”。但此种猜测有个漏洞,清代官窑存世量很大,而且是现代收藏家追捧的高端藏品,如果康熙真的下令借前朝名号造瓷器,应该也有很多传世品。然而“大明康熙年制”官窑存世极少,除了南京博物院这只酒杯,还有重庆三峡博物馆所藏康熙龙纹盘等寥寥几件,不然也不会成为国宝了,所以这种猜测有点牵强附会。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康熙皇帝用大明称呼自己,想想都不太靠谱。而第二种猜测被很多人认可,在清代民间成立了一个很响亮的组织,那便是以反清复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作为口号的“天地会”,也叫“洪门”。虽然这个组织屡遭清廷镇压,但群众基础实在太大,怎么剿都剿不完,至今他们仍然存在于全世界的华人圈。“大明康熙年制”可能就是“天地会”的人弄到官窑,故意改款来嘲讽清廷的。不过这种猜测还有个漏洞,“天地会”在清代发展到最大规模是在乾隆时期以及之后,那么为何存世的实物只有“大明康熙年制”官窑,却不见“大明乾隆年制”或“大明道光年制”呢(只是在传说中有)?所以这个猜测还有待商榷。

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专家:这是国宝

​还有一种猜测,在清代中晚期,皇宫管理日渐松懈,就发生了很多太监盗宝拿出去卖的事情。东西盗走了,得掩人耳目啊,于是太监便偷偷叫工匠造一些赝品摆在真品原来的位置上。“大明康熙年制”可能就是造假工匠一时疏忽或者干脆是不满清朝,故意写出来的,反正大多数太监也不识字,就这样一件违背常理的瓷器在混乱中保留至今。不过工匠能把假货造的和官窑一样的水平,确实罕见。不管怎么说,这件瓷器如今藏在南京博物院里供大家欣赏,至于它出现的真实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觉得是哪种原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