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前兩天有個機會,看了雷佳音、湯唯的新片《吹哨人》

本想下週公映時再細聊,不過有兩個很強烈的感受,看完後始終在心裡盤繞。

離公映還有一週,趁著熱乎勁兒,提前跟各位聊聊。

應該說,這兩個感受,一個很有趣,一個很驚豔。

先說有趣的。

湯唯這次的角色,非常有趣。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或者說,她這個角色,首先讓我感到的,是意外。

過去這十年,湯唯出現在相當數量的愛情片和歷史片中,即便是每一步的形象都有變化,但終究是在一個印象範圍之內。

簡單總結,她的角色一般都是很可愛的。

和薛曉路導演開始合作後,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角色都不完美,都有瑕疵,但整體上也是討喜的。

這次和薛曉路的三度合作,搭檔雷佳音,突破終於來了。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這個突破,在於她出演的周雯這個角色身上的複雜,與爭議。

看完片子,就聽到身旁兩個人小聲討論,“周雯有點婊啊”

前天電影在杭州路演,師範大學的學生們甚至在現場爭論起來。

有人覺得“周雯更可恨”,她的自私,嚴重威脅了他人的安全;有人則認為“周雯更可憐”,她的身不由己,和內心的良善,都是不能被忽略的。

我相信在下週公映後,這個話題也會被拿出來熱聊。

先不劇透太多地說下來由吧:

《吹哨人》的主題,關於揭露黑幕,關於真相與勇氣。

而具體到故事,則是湯唯飾演的周雯,與雷佳音飾演的馬珂如何在逃亡中向世界公佈真相。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不過這其中的一個戲劇衝突,是周雯將馬珂捲入到危機當中,並間接導致他身敗名裂

這裡面,有幾個周雯“黑化”的細節:

她接近馬珂,是為了拿到保命的錢。也就是說,目的是

自私的。

同時,她的出現令馬珂家庭內部產生重重矛盾,並且在逃亡的路上成了坑隊友的存在。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這裡,自私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她的自私傷害到了他人。

加上雷佳音的演出同樣精彩,看到後面,越是同情馬珂,就越覺得周雯太不討喜。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不過,這個角色之所以複雜,也正是因為無法將她一棍子拍死地定性為壞人。

可恨的同時,她也十足可憐。

生活中求離婚而不得,甚至多次面臨生命危險,她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為了活下去。

而在結尾,周雯的選擇讓這個角色實現了真正的昇華。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這裡我就不劇透更多了,總之想說:

湯唯這個女性角色,每個人根據各自的喜好與經歷,或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一面。

在國產電影中,這樣的女性角色,是很難得的。

豐富、矛盾,充滿了層次感。

說她自私也好,可憐也罷,事實上,看到這樣帶著情緒的討論,包括我自己也陷入到“對角色是認可還是嫌棄”的腦內,大概也已經證明:

薛曉路又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銀幕女性形象。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角色之外,再來說驚豔的第二點。

讓我驚豔的,是《吹哨人》對華語電影的類型突破,和它背後的格局和視野

事實上,在大學教電影的薛曉路導演,在我眼中一直是個心氣很高的創作者。

她的心氣,不是那種知識分子高高在上的俯視,相反,她一直在嘗試對國產類型片進行改造。

這改造體現在:

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愛情主題之外,都有各自關乎當下的社會議題表達。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比如《北西1》最明顯的社會議題就是赴美產子

到《吹哨人》,應該說,薛曉路對國產類型片的改造,走得更遠了。

這裡涉及到兩個層面的改造。

一是藝術創作

《吹哨人》的故事,說簡單也簡單:

非洲馬拉維地區發生“地震”,事實上背後責任方是一家涉嫌技術漏洞的澳洲企業。

華人職員馬珂,與突然出現在身邊的前女友周雯共同陷入到這場事關千萬人生命的危機當中…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但細究起來,其實又十足複雜:

首先是國際化

從澳洲堪培拉到非洲馬拉維,再到中國大陸,故事的底子是真正的國際化。

再了,是類型元素的豐富。

大的層面,有動作,有犯罪,有陰謀,有反轉。

每個部分單拎出來,或許算不得多麼驚豔,但組合到一起,放在華語電影範疇,絕對是一次實打實的突破。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說得再細一點,是薛曉路的類型片技法日趨成熟。

舉個例子,類型片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伏筆。每一個出現的、看似無用的細節,一定要在後面發揮作用。這不僅關乎一部電影的完整度,是否能運用地不著痕跡,考驗的也是導演的敘事功力。

按照這個技巧,《吹哨人》在最後的高潮戲中,將開頭幾個很隨意講述的細節,一一落了地。帶來的觀影感受,就是四個字:

驚豔、愉悅。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最後,則是創作者自身的格局。

正因為這格局,讓《吹哨人》不止是一個簡單的類型爽片。

薛曉路融入其中的悲憫情懷,是這個故事真正打動人心的關鍵。

這便引到了《吹哨人》對類型片改造的第二個層面:

社會表達。

片名“吹哨人”,就是這表達的核心。

這個概念,來源於英國,最初指在街上碰到壞人警察吹響哨子作為警示。

後來這個概念被延展開,1989年美國有了第一個《吹哨人法案》,鼓勵企業內部或是組織內部發現問題的人主動站出來,揭露內部的各種違法行為,以保護公務安全和社會安全。

這樣的人,被稱為“吹哨人”。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中國也在今年頒佈了加強和規範監管的指導意見

電影中,通過類型化的追殺逃亡,和智商爆表的鬥智鬥勇,將“吹哨人”背後所需要付出的犧牲與代價做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但骨子裡的那個情感內核不變,即:

一個普通人,是如何成為一個無名英雄的。

為了多數人的生命和利益,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霧霾和環境問題也成為電影潛在的一個社會表達

應該說,這個主題內核,放在當下這個時代,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我看到路演現場有同學對電影的評價,算是說出了一些我的心聲:

“電影到最後,其實面臨一個一邊是百萬人口的城市命運,一邊是個人利益的道德困境。

看電影時,或許我們會覺得主人公做這個決定沒那麼困難,但自我代入進去,會發現這其實非常非常艱難。

更重要的是,無論怎麼選擇,最後都是人性的正常映射,這是最讓我唏噓的。”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也有人在看片後在微博上寫道:

沒有人生來偉大,也沒有人註定成為英雄。

他們選擇了吶喊疾呼,他們選擇成為吹哨人,去努力成為黑夜裡的光。

黎明前第一聲清亮的哨響,是證明,更是希望。”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好像再說更多,就會影響你們下週的觀影感受了。

以上,也只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兩個角度,更多的有趣和驚豔,大家大可以自己去體驗。

最後,再說幾句心裡話吧。

說真的,對我這樣,從小看著好萊塢類型片長大的影迷,看到咱們中國拍出那種直追好萊塢的類型片,心裡總是會感到些許欣慰:

那些驚險刺激的冒險,那些膽大包天的陰謀,那些細膩動人的情感,以及,那些蕩氣迴腸的英雄讚歌。


準備好,圍觀湯唯挨“罵”


想起薛曉路導演之前聊到《吹哨人》時說的:

“人生大部分是平凡的,但也許在某一個不平凡的瞬間,就會面臨一個不平凡的抉擇。

堅守自己做出無愧於心的選擇,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英雄的故事。”

我當然喜歡並享受生活的平淡,但,偶爾在電影中做一回英雄,或許就是好的類型片,之於我們的最大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