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已经不能再住茅草房,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

上周,农业农村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当前全国生猪恢复生产的情况,10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

“止跌回升”,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超高利润的共同驱动下,复产成效已经初显。

“猪已经不能再住茅草房,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产能“逆势上涨”,确实振奋人心。

这是非瘟进入下半场后的“喜人”消息,但是忧虑依然存在,发展本就受限于土地、资金、各类猪病的猪业,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要想办法在非瘟中“突围”,求得生存。

所有的矛盾无不指向一个问题:未来,猪到底该怎么养?

今天,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一篇文章《散户退场,养猪产业再布局》引发了行业大范围的关注,相信很多人对“散户退场”这几个字的感情很复杂。

散养模式曾在我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很多农民除了种田种地之外增收的一种方式,对于以前增收渠道十分有限的农民来说,猪,意味着孩子的学费,意味着治病买药的钱,意味着出远门的路费·····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养猪的现象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普遍,农民们增收有了更多的选择,确切来说,散户退场不是因为非瘟来之后才发生的改变,非瘟是加速了这样的一个变化。

“猪已经不能再住茅草房,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

实际上,就算非瘟不来,中国养猪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是不可抵挡的,因为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即使是传统产业,也不可能背向而行,否则,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过去10年里,每年平均有500万中小散户退出,非洲猪瘟使他们退出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的集中度明显提升。

官方数据显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从2007年的31.7%上升到2018年的49.1%。

但从增长曲线上看,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一直比较平缓,近十年来保持同样的速率,几乎没有波动,直到2018年8月。

没错,非瘟打破了这样平稳的局面。

由于缺乏科学养猪的认知以及抗风险能力比较差,非瘟到来之后,很多中小散户被迫退出,随之产生的是前所未有的生猪产能缺口。

“猪已经不能再住茅草房,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

这部分产能,必须要由大规模场迅速补上才能保证市场猪肉供给。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0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5%,按1.3万家的这类规模场总数来算,和9月比,10月一共新增了65家5000头以上的规模场,至少增加了32.5万头猪。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轮疫情都加速了中小散户的退场,也加速了整个养猪业的洗牌


“茅草房已经不能住了,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湖南某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里的“高楼大厦”并非指养猪全部都要建楼房来养,而是随着养猪业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的不断提升,养猪人必须直面“转型升级”的问题。

“猪已经不能再住茅草房,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

不单单是要改变猪场结构,增加硬件设施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养猪人还得建起思想上的“高楼大厦”,对养猪有更科学的认知。

因为在解除了疫病威胁之后,我们依然还要面临效率、成本的竞争。

毕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永远不会改变。


部分内容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