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自從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之後,國內的情緒就十分的高漲,各地的讀書人紛紛的以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向清政府上書,痛斥甲午戰爭,要求國家變法改革。其中,以康有為梁啟超的公車上書最為聲勢浩大。光緒皇帝也想勵精圖治,解救國家於危難當中,於是光緒皇帝與眾大臣商量,任用了一些變法人士,開始了戊戌變法。可是變法這件事不能太激進,戊戌變法就是沒有考慮到當時的社會實際,激進的改革,並錯誤地認為是慈禧太后干涉改革,企圖對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導致了慈禧太后插手變法,致使戊戌變法失敗。此後本來逐步放棄政權的慈禧太后又重新抓住了政權。

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康有為梁啟超

隨後的庚子之變,對清政府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然而,這樣的事件反倒是激起了更多的愛國人士的愛國熱情。在除了保守派以外的這些愛國人士當中,又分出來了兩個派別,分別是立憲黨派和革命黨派。雖然是兩個派別,但是這兩個派別並不是對立的,他們只是對中國未來的政體持不同意見。立憲黨派希望國家儘快立憲,實現君主立憲的制度。而革命黨派則是希望能夠推翻清政府,重新建立共和制國家。這兩個黨派在並行發展期間,其實還是有相互滲透的。

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孫中山

在庚子之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國家的改革熱情陷入的低谷,國內的革命熱情十分的高漲,有一些之前主張立憲的人,紛紛投身於革命。革命的最先發起者就是孫中山。他在1897年以後遠赴日本,就在日本積極走動,尋找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他曾和梁啟超會晤過,因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而沒有談攏。此時國內也有不少人見到改革無望,紛紛到國外另尋出路,企圖救國。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興中會,1905年又將各個革命組織合併成中國同盟會。章太炎,劉師培都是其中的骨幹成員。孫中山也在不遺餘力的為革命事業籌集各種資金,1900年以後,他在中發動大大小小的起義共有十次。

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中國同盟會成員

立憲黨派,則是一些當時的讀書人,士族階層,有中央官員,有也有各地方的封疆大吏,這些人以晚清實業家張謇為首。張謇極力促成清政府的改革,在1910年的時候曾發動過三次國會請願活動要求清政府儘快成立內閣。在立憲黨派的作用下,1905年清政府開始派五大臣出洋,1908年光緒皇帝發佈《欽定憲法大綱》,國家進入了預備立憲的狀態。國內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此種情況下,在國外的革命黨人,很多紛紛的回國,加入到了國家改革當中。

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章太炎

孫中山雖然成立了同盟會,但是同盟會內部派系林立,並不團結,孫中山雖然是名義上的領袖,但是他的影響力還不如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同盟會內部也出現了排擠孫中山的情況。章太炎就是比較激進的一個。在國內改革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他在1907年,回到國內,重新迴歸清政府,加入到改革當中。同時回去的還有劉師培。

革命黨派與立憲黨派雖為兩個派別,但並不對立,共同迫使清帝退位

張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派張謇到南方進行談判,南方也希望能夠和平改革,所以兩方並沒有太多的兵戎相交,而是好好的坐下來談。由於清政府對於皇族內閣以及四川鐵路問題的逃避,張謇在與南方革命黨人接觸之後,逐漸的傾向於革命,此後的張謇,積極走動,立憲黨人在1912年清帝下詔退位的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若不是立憲黨人的思想裝備,辛亥革命更無法這樣和平的遞交政權。雖然兩個黨派的政見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為了中國向著資本主義發展,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在立憲黨人和革命當人的共同努力下,為當時的中國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