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西醫強調人體的物理結構,並相信人體由不同的有機及無機物質組成,這些物質組合成蛋白質、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系統以及整個身體。

中醫理論並沒有細胞的觀念,不強調分離的部分,而是以身體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體是由氣、血及津液這些精微物質所組成,這些物質與身體各部相互作用及影響,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氣是什麼?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及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質,並構成人體臟腑及經絡生理功能。

氣的生成

人體的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自父母傳下來的“氣”,稱“先天之精氣”;二是來自自然界的物質,包括空氣、食物及水;來自空氣的為“清氣”,來自食物和水的謂之“水谷之精氣”。兩種精氣會用作氣的原料,並通過臟腑的加工及轉化而形成人體之氣。

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血是什麼?

西醫認為血是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質及電解質所組成。基於不同成分,血液除了循環功能外,血液涉及身體的免疫及內分泌功能。中醫對血有不同的觀點,它並不以細胞的角度出發,而以一個整體觀作分析。按中醫理論,血為身體提供營養的紅色液體,但其所指的營養不只限於在血管內傳遞的物質,而範指一般的營養物,包括那些非血管傳遞的營養物。

血的生成

血主要源自“水谷精微”和“精”(精是生長髮育及生殖的物質基礎)。一方面,食物會透過脾胃的運化而化為水谷精微,並上輸於肺,藉著心與肺的氣化作用而化生為血;另一方面,藏於腎的精會貫注於骨,化為髓,健康強壯的骨髓便會化生為血。此外,精亦會歸於肝,從而化為清血。脾臟對於血的化生十分重要,故脾有“氣血生化之源“之稱。由於飲食會直接影響脾的健康,因此,要維持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注意均衡飲食及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

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什麼叫“陰”“陽”呢?

“陰”是指血的工作狀態,“陽”指氣的工作狀態,“陰不夠”其實指血的工作狀態不好,而“陽不夠”指氣的工作狀態不好。氣血陰陽合為一體是指不僅氣血能量足夠、同時氣血的工作狀態也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人在正常情況下是分不出來氣血陰陽,有了病才分氣血陰陽來。

人不健康氣血陰陽無非都是這八類狀態,一種是氣不夠了;一種是氣太足了;一種是血不夠了;一種是血太多了;一種陰太弱了,一種是陰太盛了;一種陽不足了,一種陽太多了。氣弱叫氣虛,氣過強了叫氣鬱或氣滯;血不足了叫血虛,血有餘了叫瘀血;陰不足了叫陰虛,陽不足就叫陽虛;陽太盛叫實熱,陰太盛叫實寒,中醫將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統稱為虛症,而將氣滯、瘀血、實熱、實寒統稱為實症,虛症說的是“虛”,是指“陰”“陽”“氣”“血”少的概念,實症說的是指“陰”“陽”“氣”“血”多的概念,

實症和虛症

“正氣不足為虛,邪氣有餘為實”——中醫將疾病分為實症和虛症,氣是判斷實症和虛的主要標誌,也是虛症和實症根本緣由。

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虛症的特點:

1、”久病多虛”,也就是說慢性疾病大多是虛症,一般虛症多發生於重病之後,病期往遷延較長,不易速愈,易於反覆。

2、由於正氣不足,肌體對疾病的反應可能不明顯或反應不出來,故症狀表現不劇烈。低熱遲久不退、消瘦、出虛汗、精神不振、兩目無神、語言低怯、長期食慾不振、腹痛隱隱不休、舌淡苔少、脈細無力等。

3、虛症一般多與寒症同時存在(虛寒症)。大致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氣血陰陽,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實症,少了就是虛症

實症的特點:

1、”暴病多實”,也就是說急性暴病多是實病,一般實症的病程較短,多屬病的初、中期,病勢較兇,但一般痊癒較快。

2、由於邪正交爭激烈、肌體對病邪反應較明顯,故症狀表現得較劇烈,如高熱、無汗、精神興奮、瞻語、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劇咳痰盛、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

3、實症一般多與熱症同時存在(實熱症)。凡是體內的病理性異物(結石、腫瘤、瘀血、腹水、痰飲等),皆屬實症。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