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龙窑,在我国江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省宁国市港口镇境内现保存完好活态龙窑有八座,被誉为“千年龙窑、世界唯一”,是全人类最珍贵、最后的宝贵财富,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众多的龙窑艺人为之倾注了毕生精力,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云尚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工匠故事江淮行”将为您讲述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的故事。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顾云尚

走进位于宁国市港口镇的宁国株木店陶瓷厂,远远就能看见:一条“长龙”形状的红砖窑,蜿蜒匍匐在一座山丘的一侧,龙头朝下,龙尾高高朝上。这种窑体因为外形像龙,所以得名“龙窑”。龙窑的旁边是土坯棚作坊,用于制作及存放陶器。烧制好的大器缸、坛、花钵、瓮和小型陶器盆、钵、壶、罐、坛、炉等,在大院内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些产品将被销往国内外。

如今,宁国境内的多座龙窑以及龙窑产品,都离不开一位七旬老人,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国徽匠、江淮工匠——顾云尚。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1951年,顾云尚出生在淮南凤台的一个农民家庭。1972年,顾云尚从部队退伍后,他进入淮南陶瓷厂成为了一名制缸工匠。他回忆:安徽就三大陶瓷厂,淮南陶瓷厂、宁国陶瓷厂、祁门陶瓷厂。当时,其他厂都比陶瓷行业好。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到工厂以后,就在厂里拍泥巴。那时有师傅教我,我做大缸做了两年。时间长了以后,就对陶瓷行业产生了兴趣。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兴趣努力钻研,顾云尚制缸的手艺日渐增长,从众多工匠中渐渐脱颖而出。197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淮南陶瓷厂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器工艺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机械工艺学、采矿工艺学、陶瓷工艺学、烧窑工艺以及美学等理论知识。1980年,顾云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宁国县陶瓷厂,从此,便与宁国龙窑结下了一生之缘。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龙窑是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的。龙窑有一定坡度和倾斜度,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作用。宁国株木店陶瓷厂现在仍在使用的龙窑,便是在顾云尚指导下建成的,窑体全长约110米,一米间隔开外就有一个起通风作用的窑眼,全身共有84个窑眼。龙窑一半藏身地下,地上宽2米、高1米左右,截面呈圆拱状;最前端是从下往上逐渐收缩的圆形烟囱,高出地面约3米。

顾云尚介绍:正常的窑,烧窑的时候,都是上面温度高、底下温度低,龙窑恰恰相反,它是底下温度高、上面温度低,上面是烟、底下是火道。三个窑眼一组烧,烧过以后,上面慢慢预热,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过于集中。火过于集中,缸缸受不了、容易炸。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龙窑产品采用的是天然陶土,全手工制作,最后经过天然柴禾烧制而成,制作龙窑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受自然条件影响。天气一有变化,火的温度和流速、窑的压力都会变化。火的流速快,釉层就被吹开了;火的流速慢的话,就会出现火炽现象,陶体就会疙疙瘩瘩的。秋天天高气爽,温度、压力、流速都正常,这是烧制龙窑产品最好的季节。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一件龙窑陶瓷产品,工序复杂。从矿山开采到运输、储存、陈腐,再到泥料加工大体上讲要经过27道工序。顾云尚介绍:做这些缸都多少道工序?盘底、起身、接身、修身、修口,最后磨口,推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攮,攮到一定程度以后进行捶打,捶打已经成形以后阴晾,阴晾到半干以后到太阳底下晒干,晒干以后再储存,储存好了备用装窑。装窑之后,就开始预热,中温、高温烧制。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从同一条龙窑里烧不出两件同样的作品来。从长、宽、高来看,龙窑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适宜做器型较大的大缸,容量大。但它同时又能烧制小的陶瓷作品,例如紫砂壶一类的。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百姓生活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是顾云尚最朴素的愿望。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他带领工匠们积极创新,研制出陶瓷节煤炉等日用陶,还开发园林建筑陶、卫生陶和工艺美术陶等多种产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业发展署曾派专家来宁国研究成果推广工作。推广国家有印度、蒙古、朝鲜等,作为项目负责人,顾云尚1991年获“能源部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1993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国企改制的大潮中,顾云尚53岁时不得不提前办理了退休,然而他对陶瓷仍放不下。2007年开始,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四处考证龙窑遗址。顾云尚说:“听到风、听到雨”的时候,我都去看看。只要有龙窑遗址在,它这个地方就不大长庄稼。窑渣多了,地下空隙大,下雨就淋走了,庄稼不长。我就去这样的地方去看、去扒。扒窑的工具:钢锨、䦆头、三角叉、小铲、大铲,我有全套呢。我扒窑,关键就是扒它的年份。历史上存在多少条龙窑?生产什么东西?对这些,我进行考证。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退休后,考证、传承、教授所需的一切费用,都是顾云尚自掏腰包,他一直坚持义务传授宁国龙窑工艺,他亲自教授他们,一批希望能将这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项工艺传承下去。至今,他已培养学生约四五百名。2018年,顾云尚被查出身患胃癌,即便在经受手术和化疗双重治疗期间,他仍旧心系宁国龙窑的传承工作。他说:我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盘泥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很难。龙窑产品将来怎么发展?往哪条路发展?要保存下来,才能发展,这是我现在所追求的。宁国陶瓷历史太悠久,从我们老祖宗手里能够传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可以把文化做好,做好文化也是对老祖宗的一种回报,也是对国家的一种回报。


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安徽故事频率,宁国市文化和旅游局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宁国市文化和旅游局”,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龙窑的守望者——顾云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