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龍窯,在我國江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省寧國市港口鎮境內現保存完好活態龍窯有八座,被譽為“千年龍窯、世界唯一”,是全人類最珍貴、最後的寶貴財富,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眾多的龍窯藝人為之傾注了畢生精力,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國龍窯製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顧雲尚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工匠故事江淮行”將為您講述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的故事。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顧雲尚

走進位於寧國市港口鎮的寧國株木店陶瓷廠,遠遠就能看見:一條“長龍”形狀的紅磚窯,蜿蜒匍匐在一座山丘的一側,龍頭朝下,龍尾高高朝上。這種窯體因為外形像龍,所以得名“龍窯”。龍窯的旁邊是土坯棚作坊,用於製作及存放陶器。燒製好的大器缸、壇、花缽、甕和小型陶器盆、缽、壺、罐、壇、爐等,在大院內擺放得整整齊齊,這些產品將被銷往國內外。

如今,寧國境內的多座龍窯以及龍窯產品,都離不開一位七旬老人,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大國徽匠、江淮工匠——顧雲尚。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1951年,顧雲尚出生在淮南鳳台的一個農民家庭。1972年,顧雲尚從部隊退伍後,他進入淮南陶瓷廠成為了一名制缸工匠。他回憶:安徽就三大陶瓷廠,淮南陶瓷廠、寧國陶瓷廠、祁門陶瓷廠。當時,其他廠都比陶瓷行業好。作為農民的兒子,我到工廠以後,就在廠裡拍泥巴。那時有師傅教我,我做大缸做了兩年。時間長了以後,就對陶瓷行業產生了興趣。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就這樣,憑著自己的興趣努力鑽研,顧雲尚制缸的手藝日漸增長,從眾多工匠中漸漸脫穎而出。197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淮南陶瓷廠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陶器工藝工程專業,系統學習了機械工藝學、採礦工藝學、陶瓷工藝學、燒窯工藝以及美學等理論知識。1980年,顧雲尚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原寧國縣陶瓷廠,從此,便與寧國龍窯結下了一生之緣。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龍窯是由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組成的。龍窯有一定坡度和傾斜度,窯頭有預熱室,窯尾一般不設煙囪,龍窯本身就起著煙囪作用。寧國株木店陶瓷廠現在仍在使用的龍窯,便是在顧雲尚指導下建成的,窯體全長約110米,一米間隔開外就有一個起通風作用的窯眼,全身共有84個窯眼。龍窯一半藏身地下,地上寬2米、高1米左右,截面呈圓拱狀;最前端是從下往上逐漸收縮的圓形煙囪,高出地面約3米。

顧雲尚介紹:正常的窯,燒窯的時候,都是上面溫度高、底下溫度低,龍窯恰恰相反,它是底下溫度高、上面溫度低,上面是煙、底下是火道。三個窯眼一組燒,燒過以後,上面慢慢預熱,這樣是為了防止火過於集中。火過於集中,缸缸受不了、容易炸。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龍窯產品採用的是天然陶土,全手工製作,最後經過天然柴禾燒製而成,製作龍窯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都受自然條件影響。天氣一有變化,火的溫度和流速、窯的壓力都會變化。火的流速快,釉層就被吹開了;火的流速慢的話,就會出現火熾現象,陶體就會疙疙瘩瘩的。秋天天高氣爽,溫度、壓力、流速都正常,這是燒製龍窯產品最好的季節。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一件龍窯陶瓷產品,工序複雜。從礦山開採到運輸、儲存、陳腐,再到泥料加工大體上講要經過27道工序。顧雲尚介紹:做這些缸都多少道工序?盤底、起身、接身、修身、修口,最後磨口,推到一定程度以後要攮,攮到一定程度以後進行捶打,捶打已經成形以後陰晾,陰晾到半乾以後到太陽底下曬乾,曬乾以後再儲存,儲存好了備用裝窯。裝窯之後,就開始預熱,中溫、高溫燒製。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入窯一色,出窯萬千”。從同一條龍窯裡燒不出兩件同樣的作品來。從長、寬、高來看,龍窯最大的優點就是比較適宜做器型較大的大缸,容量大。但它同時又能燒製小的陶瓷作品,例如紫砂壺一類的。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百姓生活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這是顧雲尚最樸素的願望。在繼承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他帶領工匠們積極創新,研製出陶瓷節煤爐等日用陶,還開發園林建築陶、衛生陶和工藝美術陶等多種產品。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業發展署曾派專家來寧國研究成果推廣工作。推廣國家有印度、蒙古、朝鮮等,作為項目負責人,顧雲尚1991年獲“能源部科技進步重大貢獻獎”,1993年10月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因國企改制的大潮中,顧雲尚53歲時不得不提前辦理了退休,然而他對陶瓷仍放不下。2007年開始,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他開始著手收集資料,四處考證龍窯遺址。顧雲尚說:“聽到風、聽到雨”的時候,我都去看看。只要有龍窯遺址在,它這個地方就不大長莊稼。窯渣多了,地下空隙大,下雨就淋走了,莊稼不長。我就去這樣的地方去看、去扒。扒窯的工具:鋼鍁、钁頭、三角叉、小鏟、大鏟,我有全套呢。我扒窯,關鍵就是扒它的年份。歷史上存在多少條龍窯?生產什麼東西?對這些,我進行考證。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退休後,考證、傳承、教授所需的一切費用,都是顧雲尚自掏腰包,他一直堅持義務傳授寧國龍窯工藝,他親自教授他們,一批希望能將這項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項工藝傳承下去。至今,他已培養學生約四五百名。2018年,顧雲尚被查出身患胃癌,即便在經受手術和化療雙重治療期間,他仍舊心繫寧國龍窯的傳承工作。他說:我呢,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盤泥巴。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很難。龍窯產品將來怎麼發展?往哪條路發展?要保存下來,才能發展,這是我現在所追求的。寧國陶瓷歷史太悠久,從我們老祖宗手裡能夠傳到今天,實屬不易。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我們可以把文化做好,做好文化也是對老祖宗的一種回報,也是對國家的一種回報。


本文圖文素材來源於:安徽故事頻率,寧國市文化和旅遊局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遇到: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寧國市文化和旅遊局”,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工匠故事 江淮行”:千年龍窯的守望者——顧雲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