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華為市值1.3萬億美元,依然不如蘋果,財富背後的原因

“永不上市三,華為順豐老乾媽”,這句話成了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這句曾經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早被順豐上市打破,但沒依舊沒上市的華為卻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根據2019年《財富》全球500強的數據,華為從上年的72家增至61家。

華為也是世界500強企業中罕見的非上市企業。

5G時代華為市值1.3萬億美元,依然不如蘋果,財富背後的原因

近日,華為在“雷克薩斯胡潤富豪榜”中的估值為1.2萬億元,接近1.3萬億元。

儘管華為現在的市值為1.3萬億美元。

但華為不是目前實力最強的科技公司,所以它不選擇上市嗎?

目前,蘋果的市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蘋果也生產硬件,類似於華為。

2018年,蘋果營收約1.8萬億元,淨利潤約4000億元,淨利潤率22.2%;同年,蘋果營收7212億元,淨利潤593億元,淨利潤率8.2%。由此可見,華為的營收、淨利潤和淨利潤率分別僅為蘋果的40%、14.8%和36.9%。

從上述收入、淨利潤、淨利潤率等指標可以看出華為與蘋果之間的巨大差距。

華為不可能以1.3萬億美元的估值超過蘋果。

5G時代華為市值1.3萬億美元,依然不如蘋果,財富背後的原因

此外,投資者喜歡蘋果不僅因為這些指標的出色表現,還因為它不僅是一家硬件企業,其服務收入佔22%。

因此,蘋果已經與亞馬遜、微軟、Facebook、谷歌等公司一起被列為美國五大科技企業之一,而華為仍然是一家硬件企業,更是與蘋果無可匹敵。

那麼,這個1.3萬億美元巨人為什麼不選擇上市呢?

首先,我們需要企業上市代表什麼。

很多人為了擁有一家上市公司而奮鬥了一輩子,甚至有人把它視為企業成功的標誌。

上市企業意味著企業可以對外發行股票,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股票來投資企業,也可以獲得相應的回報。

事實上,作為全球電信設備巨頭、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的任正非不止一次坦言,華為並不缺錢,因此華為根本不需要通過上市來獲得資金,“不缺錢”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另一個原因是,華為本身就有虛擬股票的形式,因此不需要上市。

5G時代華為市值1.3萬億美元,依然不如蘋果,財富背後的原因

華為員工持股的原因

需要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了1990年。

成立三年的華為改變了原來的持股方式,華為員工可以以每股1元的價格購買華為股票。

這種購買股票的方式實際上是華為員工持有股票和虛擬股票的原因。

但股東有上千,這不符合公司法的規定!

華為該怎麼辦?

通過三次運作,華為將形成任正非與華為工會委員會共同持股的方式:華為技術公司工會持股61.86%+華為新技術公司工會持股33.09%+華為新技術公司持股5.05%。華為技術公司工會持股88.15%+華為新技術公司工會持股11.85%。任正非持股1.1%+華為技術公司工會98.9%。

通過收購三種股權,形成了華為獨特的股權形式:任正非持股1.01%,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股98.99%。

2001年以前,在華為工作滿一年的員工可以購買公司股票。

2001年以後,任正非覺得不好,就不得不這樣改變,於是虛擬股票出現了。

虛擬股票意味著華為將根據員工的表現來決定可以收購的股票數量。

員工可以以當年的淨資產價格購買虛擬股票。

因此,如果你有虛擬股票,你可以獲得年度股息。

雖然你沒有投票權,但你必須在離開後回購股票。

所有這些都表明,虛擬股票實際上存在於華為。

企業的生存之道不僅僅是上市。

華為成功地找到了另一條上市之路。

因為上市公司也會受到很多限制。

投資者在購買企業股票時希望獲得利潤回報,但他們往往希望獲得鉅額短期利潤。

任正非曾經提到資本的貪婪,如果華為只著眼於短期利益,就無法成功進入“無人區”。

換言之,華為關注的是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回報。

華為不需要交出一份漂亮的財務報告。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只持有一小部分股份,其中大部分被員工拿走。

5G時代華為市值1.3萬億美元,依然不如蘋果,財富背後的原因

同樣,我們可以看到聯想。

上市和未上市可能是華為和聯想最大的區別。

聯想很早就上市了。

當時,倪光南還在聯想。

倪光南力勸聯想開發自己的電腦芯片,但由於投入巨大、開發時間長,遭到了股東的拒絕。

所以到目前為止,聯想只是一家電腦組裝製造商,但手中沒有高科技。

現在看看華為,聯想一定很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