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孩子成長時期,父母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因為這是一個人思想啟蒙、思維塑造的關鍵時期。

父母除了需要重視子女的性格培養以外,還要兼顧思維模式的培養。

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01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針對兒童思維模式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

他將數百名實驗者分為兩組,進行拼圖遊戲,

第一次實驗中,遊戲難度很簡單,大家都能完美完成,不過在評語中,教授卡羅爾給出的說法卻完全不一樣。

一組孩子被誇''你們真聰明'',在智商上給予肯定,而另外一組孩子,他主要在努力上誇了對方,''你們的努力讓你們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第二次實驗,拼圖被分為兩種難度,供孩子們自由選擇,結果人們驚訝地發現,被誇聰明的那一組孩子,大多數選擇了簡單的拼圖,而被誇努力的那一組,超過9成孩子選擇了高難度拼圖。

第三次實驗,拼圖難度直線上升,兩組孩子都沒有完成,不過他們的態度差異非常的明顯,前一組孩子更加沮喪,情緒一直不高,而後一組孩子卻有很多人依舊在不斷嘗試。

緊接著又進行了最後一次實驗,採用的是第一次實驗中的拼圖,結果''智商組''成績明顯下滑,而''努力組''成績變得更好。

教授德韋克通過實驗表明,一味地誇孩子聰明,會導致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讓他們失去繼續嘗試的勇氣,一心只想維持聰明的現狀,心理素質變得越來越差;而誇孩子努力,會使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會讓他們勇於嘗試與挑戰,心理素質也在遊戲中變得更加強大。

德韋克總結出影響孩子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02

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思維模式的區別。

《終身成長》是關於思維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本書由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

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德韋克根據人們對智力和能力的看法把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急於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不願去努力和改變,只迫切地想確認自己到底是不是天才,能不能功成名就。

他們時時刻刻在評估自己的水平,評估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地位,結果往往都是在原地打圈,對自己始終不能有一個準確明晰的認知。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大多能很快地接受真實的自己,坦然地面對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

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物資、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改變和成長。

成長型思維者並不認為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卓越非凡,他們只是相信,人類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

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03

那怎麼才能培養成長型思維的人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儘可能早點開始。

1. 告訴孩子,努力和不斷挑戰難點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髮展的。每一次挑戰大腦舒適區的極限去學習一些新的和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元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長此以往,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告訴孩子這一點,他一定會愛上這個信息。

2. 從嬰兒期就開始運用正確的“Praise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稱讚孩子“你好棒啊!你好聰明啊!你真是天才啊!寶寶最棒了!你好能幹啊!”試圖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

Carol Dweck教授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完全不利於孩子幼小的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

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常見的錯誤稱讚

Carol Dweck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後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 實驗組一(稱讚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 實驗組二(稱讚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

稱讚完了之後,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

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

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

而最後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稱讚了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的標籤。

而被稱讚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針對父母對孩子的稱讚方法所做的追蹤調查。

此研究發現:根據孩子1-3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5年之後孩子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而根據孩子10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孩子今後一生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

所以,儘可能早開始,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儘可能早點開始。

3. 運用“yet(尚未達到)”這個詞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



So:

  •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
  •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 如果孩子說“我試過了,但是不行”,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這一次不行,繼續努力,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這種思維模式,能讓孩子的大腦越來越聰明

4. 教育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Carol Dweck教授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只是接受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記憶力等等;而實驗組的孩子,則同時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


3個月之後,實驗組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的孩子在學校更待得住,更少逃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今後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 小結

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