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 遍地生金——贵州省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扶贫产业 遍地生金

——贵州省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扶贫产业 遍地生金——贵州省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天星乡建立的桑蚕基地

冬日的贵州岑巩大地,草木凋零,冷风瑟瑟,但在岑巩县天星乡毛坪村的田间地头、村村寨 寨到处却是忙碌的“春耕”景象,顶着清晨的寒风,村民姚茂祥手里的镰刀割除杂草发出的“啪啦”声,“吵”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去年我试种了二亩蚕桑赚了钱,今年准备种五六亩。”在天星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动员下,2018年,身体残疾、一直靠雇人种植烤烟为生的贫困户姚茂祥开始种桑养蚕。今年,姚茂祥把自家租出去的土地都收了回来,又趁着冬闲,把哥哥家闲置的几亩土地也打理出来,打算全部种桑养蚕,“种桑养蚕劳动强度较低,我自己也能干,租给别人不划算,哥哥家田土荒着也可惜。”

2018年,岑巩县委县政府以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为引领,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机遇,乘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发展战略的“东风”,在天星乡示范推广种桑养蚕产业,全县像姚茂祥这样的广大贫困户也迎来了产业增收、创业增收、就地增收的“春天”。

天星乡辖11个村134个村民组,其中贫困村7个,有建档立卡人口1232户4826人。该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生产的优质米、优质烤烟、优质绿茶等享誉省内外,全乡现有茶叶面积1600亩,油茶面积1000亩,杂稻制种2300余亩,吊瓜1500亩,优质稻3300余亩,2018年烤烟种植面积2460亩。

有着良好产业基础和优势主导产业的天星乡,为何还要“特”立独行引“桑”来呢?

精选产业 靶向治贫

2019年是岑巩县实现“整县摘帽”的关键之年,如何接受大考并交出天星的满意答卷?

“烤烟亩产收入3500元,绿茶亩产收益3000元,优质稻亩产值3000元.......。”天星乡党建站站长杨启鲁说,天星乡有500亩以上坝区2个,现有产业离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亩产值要突破8000元的目标还有差距,要筑牢贫困群众长效稳定增收的“保障墙”,还需“另辟蹊径”。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天星乡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着力在精准选择产业、推动产业振兴、群众持续增收上下足功夫。

如何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机遇,把帮扶资源变成致富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效益兴农,成为了天星乡党委政府产业扶贫的新方向。

“按照‘建德—岑巩’镇村结对帮扶协议,浙江建德市的大同镇“一对一”对口帮扶天星乡,而大同镇的种桑养蚕产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星乡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建德扶贫工作组及建德市挂职岑巩县县委副书记周友红的牵线搭桥及倾力帮扶下,2018年7月,杨启鲁来到了大同镇,开启了2个月的项目考察学习之旅。

“到大同镇,主要是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全面了解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确保产业选择精准。” 背负着产业振兴的时代重任,杨启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一边聆听专家讲课,了解国内外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现状、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战略政策及产业发展市场前景等,一边深入农户家中遍访。

“要精准选好产业,既要‘上接天线晓政策’,更要‘下接地气知实情’。” 在大同镇,杨启鲁借了一辆电瓶车,一个人挨家挨户的走访种桑农户,全面摸清种桑养蚕产业的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经济效益和市场稳定性等。

“通过走访大同镇200多户种桑养蚕农户,了解到他们平均每户种植两三亩桑树,年收入就能达到一两万元。”杨启鲁说,通过考察,种桑养蚕产业比烤烟、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收入要高出两三倍。由于大同镇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年轻人大多远离了农村到城市发展,但老人们眷念土地,七八十岁的老人仍在利用土地种桑养蚕,一亩地收入七八千元,“岑巩县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较多,村里多是老弱妇孺,适合引进发展种桑养蚕这种劳动强度较低的产业。”

技术培训 产销对接

产业把准了方向,如何做好技术和销路保障?从源头上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在岑巩县委县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岑巩县邀请了杭州的种桑养蚕专家到天星乡对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种植条件进行全方位考察,并积极与建德种桑养蚕的龙头企业—大同蚕桑合作社对接协调,大同蚕桑合作社在天星乡成立了黔东南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由浙江省蚕桑协会的副会长黄国成担任公司理事长,在天星乡蹲点负责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服务和对接市场,畅通浙企入岑、岑“品”入浙的经贸往来,给当地村民吃下“定心丸”。

扶贫产业 遍地生金——贵州省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岑巩天星乡桑蚕种植户邱承文正在抽茧

“我们统一免费送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底订单收购,老百姓只管种桑养蚕,有多少蚕茧我们收多少蚕茧。”黄国成说,为了让蚕农更好掌握养蚕技术,目前,公司已协调建德市专业技术人员,在天星乡开展了为期60天的桑蚕养殖培训班,并组织9名养殖技术人员走进蚕房,手把手向桑农传授养蚕技术。

同时,天星乡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引导和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种桑养蚕产业。“我们联合浙江建德帮扶企业,以每斤20元的保底价格统一收购蚕茧。”杨启鲁说,参与种桑养蚕的大多数是贫困户,订单式农业能够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长效脱贫。

目前,建德市大同镇已派出1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天星乡点对点、蹲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全乡11个种桑养蚕的村已实现技术指导全覆盖。同时,该乡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技术服务体系,蚕农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快速得到解决,最新的技术指导能及时传递给农户。

党建引领 勇闯新路

选定了产业,有了技术保障,找好了销路,如何让产业落地见效、助农增收?

“听说桑蚕不好养、成活率低.....” 对于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广大群众大多保持质疑观望的态度,为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天星乡一个自然寨一个自然寨组织开院坝会、火坑会,和群众耐心分析市场、讲解技术保障、细算经济账。然而,一番苦口婆心下来,效果并不理想,“ 从没养过桑蚕,怕担风险。”成为广大农户望而却步的普遍思想。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困难面前,党员干部主动担起了推进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主攻手”。 毛坪村党支部书记蒲志佳,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投入2万多元,带头种植了30亩蚕桑,然而,他并没有养蚕,而是将精心管理出来的桑叶,无偿提供给村里6位还在徘徊犹豫的贫困户试养桑蚕,在蒲志佳的帮助下,姚茂祥试养桑蚕获得成功,有了继续扩大规模的打算,“得蒲书记送我桑叶喂蚕,我试养的2张蚕,才10多天就收了180斤蚕茧,赚了3600多块钱,现在发展桑蚕更有信心了。”

目前,天星乡共有11个支部12名党员带头发展了桑蚕产业。

“今年,我们村计划发展蚕桑150亩,目前,我们村已有 24户,其中16户贫困户,主动报名发展种桑养蚕150亩。”蒲志佳说。

政策扶持 让利于民

“杨站长,一定要给我预留10亩种桑养蚕指标呐。”最近,天星乡关庄村的贫困户伍绍能经常给其帮扶干部杨启鲁打来电话。看到家乡的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一直在外务工的伍绍能夫妻俩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有扶贫政策支持,又能照顾家里老小,收入不比外面差。”

为推进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天星乡将桑蚕产业列为助农脱贫致富的重点特色产业加以扶持,每亩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800元,用于免费给蚕农提供桑苗、化肥、蚕具、蚕种、蚕房补助等,农户只需支付土地租金和日常管理费用,就可发展桑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这样的好政策,也是吸引伍绍能夫妻俩迫切回归田土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已租好了10亩地,等下个月结账了就回家种桑养蚕。” 谈起返乡创业,伍绍能满怀期待。

扶贫产业 遍地生金——贵州省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桑蚕种植户正在抽茧

今年以来,天星乡共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387.87万元,用于种桑、蚕房改造和蚕用物资配备等。目前,黔东南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投资约1200万元,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中心620平方米,改造现代化蚕种催青服务中心300平方米,建设优质桑品种繁育中心建设100亩,新建蚕茧收烘服务中心1912平方米,有效保证了桑蚕产业的顺利推进。 

目前,天星乡11个行政村共发展蚕桑1900亩,秋季养蚕180张,收购蚕茧6990.9公斤,实现产值29万余元,实现利益联结2.1万元,覆盖贫困户1242户4841人,共有258户600个村民在桑蚕合作社务工,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今年我们计划新增蚕桑种植2000亩,目前已有84户农户报名发展蚕桑1298亩。”天星乡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种桑养蚕见效后,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

一片桑叶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如今,天星乡千亩桑树涌绿涛,曾经人们不以为然的荒田荒土、瘦田瘦土正逐渐变成了农人们引以为傲的“香饽饽”,成为他们精心呵护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天星乡也由原来的四处“取经”寻发展良策,变成了各地争相前来学习的“样板”和“示范”,全县各乡镇通过组团到天星考察学习,积极引进了种桑养蚕产业。目前,羊桥乡计划种植2000亩,平庄镇计划种植800亩,凯本镇计划种植1500亩。

“种桑养蚕确实是一个见效快、效益高的好产业。” 通过带领群众到天星乡实地考察学习,羊桥乡祝坝村党支部书记吴斌对引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信心满怀:“ 目前,我们村已落实种桑养蚕200亩,已完成了土地翻犁工作”。

举目已是千山绿, 宜趁“东风”好扬帆。 “我们打算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感受家乡变化,返乡创业,留住乡愁。”杨启鲁说,天星乡将以“户均一亩桑、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持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如果种桑面积超过1万亩,盛产期可产蚕茧1500吨以上,将配套引进建设茧丝绸深加工企业,构建蚕桑生产到茧丝绸加工全产业链模式,带动更多群众走上产业致富的“丝绸之路”。

特约记者 周燕 贵州民族报记者 杨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