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深汕特别合作区之后,又有一个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近日,河源市启动了“深河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深河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以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谋划“深河特别合作区”规划。

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

值得一提的是,“深河特别合作区”提出,应该是对标“深汕特别合作区”。

专家分析,合作区的设立,不仅能带动河源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加强深圳的辐射引领作用。同时,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上,深圳-惠州-河源之间还能够打造一条先进制造业走廊。

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发挥中心引领作用

河源是深圳对口帮扶的城市之一,此次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通过加快构建产业发展开放平台,携手深圳探索共建共赢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对加快河源经济发展来说十分关键。同时,打造合作区也有利于增强深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由于深圳是计划单列市等原因,在现有体制下,深圳想要合并与其相邻且经济更为发达的东莞和惠州,还存在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通过打造大都会圈等形式,实现与周边地区更加紧密的合作,是当前对深圳来说更可行的方式。比如,当前不少深圳的企业都将制造环节外迁至东莞、惠州、河源等地,在深圳本土留下总部、研发设计等环节或者母厂。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更高、配套更强、物流交通等成本更低,制度、营商环境外溢更容易,包括生活方式更为接近,人才也容易过去。这种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的模式就是大都会圈的模式。

整个珠三角地区存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后来为了扩大对粤东西北的带动,三大经济圈扩容,其中深圳引领的深莞惠变成了“深莞惠+河源+汕尾”,又名深莞惠经济圈(3+2)。

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郭万达表示,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包括几种模式:市场化模式,即通过产业的自然外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这个模式发展有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另一个是行政化模式,比如对口扶贫,产业由政府引领的、行政引导的办法往外走,虽然有效果,但不显著。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好的方式。

轨道交通是基础

在打造大都会圈的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连通是一大关键。

预计到2035年,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25%,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实现半小时直达,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高铁直达率达90%。这其中,包括高铁、城际轨道、快轨等在内的轨道交通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深圳正在谋划对外高铁新走廊,着力打造京广深港、赣深、贵广-南广、沿海(厦深)、珠江-西江五大铁路走廊。

深汕之后,“深河特别合作区”呼之欲出

在区域交通一体化方面,将探索中心城市引领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和提升区域辐射能级的新模式,实现都市圈“产业-空间-交通”高度协同。由深圳联合周边城市共同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并探索建立由深圳主导的城际铁路项目审批制度。

深圳将与周边城市共同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珠江东岸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汕城际、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深珠城际、深惠城际等规划建设,促进都市圈融合发展。此外,深圳将适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

郭万达说,交通基础设施的连通很重要,是产业外溢、要素流动的基础。高铁连通后,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会更远。比如,随着未来深圳到河源的高铁开通,河源到深圳一小时就可以到达。高铁之外,还有城际铁路、快轨等轨道交通,深圳到周边1小时、半小时的通勤会很方便。

在此基础上,河源与深圳可以实现制度和营商环境的连通。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示范区的制度红利也可以外延。同时,深圳与河源中间还隔着惠州,在轨道交通的基础上,深圳-惠州-河源之间可以打造一条先进制造业走廊。

通过深河合作区和先进制造业走廊,可以由原来点对点的对口扶贫模式,转变成一个面对面的产业外溢,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外溢,由输血变成造血,将市场的力量和政府行政的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