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事武汉:香港版“雄安新区”呼之欲出,真是好事儿吗?

这个周末,有一则消息掀起了大讨论: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郑耀棠建议,由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要求,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内租借30公里土地给香港兴建新区,预计可容纳60万港人居住,新区内实施香港法律,由香港管辖。

郑耀棠表示,此举是缓解香港住房紧张局面最理想的方法,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他已就该建议与中央官员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交流,并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将建议形成港区人大议案,正式提交。

他还表示,该区可由香港规划署统一规划,兴建医院、学校、商业区等,并引进银行、商企及创科企等。

意思非常简单明白了,香港提出将租借大湾区30平方公里建60万港人新城!而且在这块土地上使用香港的政治制度,主要就是为了提供给香港人居住。

这种“飞地经济”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

2017年4月1日,中央提出千年大计,划了贫穷的河北三县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且探讨中国城市升级的新模式。

2011年,深圳和同样贫穷的汕尾建设产业合作园区,2018年8月22日,汕尾献地深汕合作区468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这里的居民都将成为深户。

以上,这两个飞地经济,一个是中央牵头,一个是中国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明星城市深圳扶贫拿地,这两个都是冲着发展经济去的。

而香港这次,很明显,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底层人民的居住问题而不是发展产业园。为什么呢?

很明显,香港也是走投无路了——缺地

郑耀棠说他已经去惠州、中山、珠海等地考察,看来这就是他属意的地方,他不敢打深圳的主意,主要还是因为深圳富有、城市地位高,而且同样缺地。

楼事武汉:香港版“雄安新区”呼之欲出,真是好事儿吗?


深圳1997平方公里,人口2200万

香港1106平方公里,人口741万

两城都是沿海丘陵地形,走的路子都是一样的——炸山填海。很明显,深圳的人口密度是香港的三倍以上,难道不是应该是深圳更缺地吗?

而事实是,就像深圳需要死守50%的土地生态线,香港的城市规划也很相似:

40%被用作郊野公园;

城市用地,低于25%;

城市用地中的住宅用地,低于7%;

去除农村丁屋,城区用地仅有4%。

很明显,香港的缺地并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为导致的。

在大陆,如何增加可利用的城市土地?最好用且直接的做法就是——拆迁。

特别是在这一轮房价暴涨中,全国从一线旧改,到三四线城市棚改,贯穿整个中国城市就是“拆”,各城市基本上是想拆哪,就没有拆不下的。

许多城中村一遇到拆迁,就像天上掉钱一样,村民们不大摆宴席,喝他个三天三夜庆祝,都觉得不痛快。

但在香港,不好意思,拆不起。香港的房价是一线城市的两倍,太贵了,光是赔偿都可以把政府这几年的积蓄赔光。

但在香港,不好意思,拆不动。香港的制度,差不多就是英国那一套,政府的一个决策,从提出,到最后通过,需要经历漫长的扯皮过程,许多政策到最后都会不了了之。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香港并没有深圳那么缺地啊,1106平方公里呢,划出30公里自己来给港人盖房子,不就好了吗?

答案还是:扯皮。

回想董建华上任时,就曾经提出要增加香港的城市供地,为底层百姓建设公屋,最后是失望而止。

立法草案迟迟未通过、扯皮;民间组织以严守生态线阻止;还有开发商早年囤积大量土地,更是从中阻扰;有房阶层更是担心增加住房供给导致房价下跌或不能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影响资产增值......

不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是普遍港人的痛,而增加一块土地、一套房子,背后是复杂的香港社会的利益纠葛......

而向大陆要地,相对就简单多了,只要中央同意,划一块相对干净的土地,解决好拆迁问题,然后再交给香港,这一切,基本没有不会陷入扯皮的乱局中。

为什么郑耀棠极力想促成这件事?主要原因还是香港房价太贵了、物价也太贵了,积弊已久。

曾经有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标题是《没见过香港的“棺材房”,你都不知道自己住得多幸福》。

全港十八区里最贫穷的——深水埗,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是那些被称为笼屋、劏房(谐音“割”)、棺材房的居所,这里每尺(约0.09平方米)最高租金可达300港元。

电影《一念无明》中,曾志伟扮演的父亲和他患有躁郁症的儿子便住在劏房里

这种房子,是阳光永远无法照亮的地方,而孩子就是在这样拥挤局促的空间里渡过他们的童年。

而大人呢?想象一下你通宵加班,在外奔波劳累一天后,回到厕所和厨房连在一起的公寓,躺在两脚都不能伸直的床上...

而每天,有60万港人住在这样的棺材房。

这就是真实的香港底层社会人的生活,不仅仅是高昂的房价,还有高昂的物价。真可谓是盛世的香港,绝望的港人。

而近几年,随着香港经济的衰落,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子更加不好过,基层困居劏房怨气累积,随时有些导火线就会形成燎原大火,威胁社会稳定,再这样下去,势必会爆发社会问题。

于是便有了向大陆要地的想法。

郑耀棠说自己早前与同事往惠州、珠海、中山等地考察过,他心目中的选址是靠近香港、未充分开发的半岛区域。

因为珠海中山位于珠江西岸,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太高,不实际,那么考虑轨道交通1公里内的地方,还得实在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所以目前最有可能的地方是惠州。

而这对大陆来说,是一个好事吗?

首先,肯定是方便大家去购物了。

再者,这其实是要建一个小香港。

很明确的是,肯定要设海关,这是一个贯彻香港制度,沿用香港领导班子的地方。

而且既然是为香港底层人民建设公屋,那么必然不会带来太多的人才、技术、资金,主要还是解决居住问题,对大陆的产业并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提高。

这种飞地经济之于雄安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经济不同,大陆搞的飞地经济,是接管土地的同时,接管下该地的居民,并且集中做好安置,让他们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所谓的“香港版雄安新区”之于大陆,其实就是直接失去了一块土地,但是反过来想想,目前的政治的经济环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又缺香港不可,况且有国家政治层面的考虑,稳定人心。

香港目前也急需与内地增强经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想必这块地,大陆还是会给,但是肯定是给得有条件的。

北京、深圳这些缺地城市都把手往外伸,向穷地方要土地,现在香港也想参与进来,下一个又是哪里?

很明显,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同样适用于城市,以前,大城市只是吸小城市的血,把人口都吸引过来,现在连土地都不放过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穷。

这是穷地方的幸运,还是不幸?

买房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