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小丑》或許是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上映的一部最具爭議的電影。這部電影最早在威尼斯電影節裡,面向有限的幾個影評人點映的,那時候它收到的反饋都是一片讚美聲。直到後來更多影評人看過這部電影,它得到的專業影評開始越來越兩極化。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後來,當《小丑》陸續的開始在全球上映,它又經歷了一波來自觀眾的潮水般的好評,以及來自媒體和專業影評人更多的不懈和惡評。現在在metacritic網站上,影評人給這部電影打了59分的低分,而觀眾的評分竟然高達9.2,在IMDB上的評分也有8.8。

這個電影我看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得不說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且我預測它在明年的奧斯卡上有很大的機會能抱一些大獎回去。我也一直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小丑》,但是一直不知道具體要聊些什麼。

因為從表演到影像再到故事本身,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聊的東西了。直到我最近注意到這些評分數字,尤其是在讀了一些來自知名影評人的惡評之後,我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為什麼面對同一個作品,專業的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看到卻是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甚至是面對主演傑昆·菲尼克斯教科書級別的表演,我本來以為至少在這方面兩撥人應該不會有什麼爭議,直到我讀到《時代》雜誌裡影評裡:

你能在菲尼克斯爆裂的青筋裡看到他用力過猛的表演。他會讓你忍不住要為他做一場眾籌,這樣他就不用再這麼拼命工作了。然而他極其糟糕的表演事實上也並不全然都是他的錯。

這不是什麼地攤小報為了討巧寫的影評,但就這篇分量不小的《時代》影評著實也是很惡毒了。

很多影評人,包括我剛讀的這篇影評的作者,認為《小丑》是一部危險的電影。《小丑》講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亞瑟·弗萊克,被自己所處的社會欺辱和邊緣化,最終一步步在暴力中尋得自我,變成那個DC宇宙中人盡皆知的惡魔小丑的故事。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很多影評人在這個故事中嗅到電影創作著內心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前面“冗長”的講述小丑是如何如何被欺負壓榨的情節,認為電影不可避免的再引導觀眾去同情小丑,並且因此將暴力和犯罪正當化,甚至還具有煽動性。

這聽起來好像是一種高級而婉轉的吹捧,因為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能引導你去同情一個人盡皆知的惡魔,並且通過影像、臺詞和舞美設計讓你覺得小丑是一個很酷的壞人的話。。。那可能恰恰說明這部電影拍的太好了。

但如果我們更深入的去看待這種批評的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美國特色的批評視角——尤其在這個由《蝙蝠俠》延伸出來的電影身上更是如此。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2012年,在科羅拉多的一場《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的點映會上,一位穿著一身戰術黑衣的蝙蝠俠粉絲持槍殺害了12位觀影者,造成當時美國近代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槍擊案。

槍手後來對警方說自己本來想去機場殺人,但是覺得這樣會被人誤以為這是有政治動機的恐怖事件,這會傳達錯誤信息,因為他想沒有這種想法,甚至可以膚淺的理解成是臨時起意。這番話直接讓人想到《黑暗騎士》裡形容小丑的那句話:some me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這個槍手本身就是一個超級英雄漫畫粉絲,他的房間到處都擺著蝙蝠俠周邊產品,在執行槍擊案之前的一個月,他還給一個自己喜歡的漫畫電影演員打電話表達崇敬,這確實會讓人禁不住想起《小丑》中一些關於追星的橋段。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我覺著,這種將暴力和犯罪歸咎於藝術的煽動性,其實仔細一想就還挺可笑的,甚至他們為啥能有這種想法啊。在美國,槍擊案几乎已經成為日常,上面說到的那場槍擊案的死傷記錄,也已經在近幾年被刷新十幾次了。

這背後是美國社會一系列的結構性失調,比如毒品氾濫、精神醫療保障的欠缺,以及那個在我一個外國人看來,實在過於寬鬆的控槍法律。

而這些問題都太難解決,涉及到了太多政治阻力,所以好萊塢和藝術家們常常成為那個最現成的替罪羊。每次槍擊案之後,美國社會上都會有強烈的控槍呼聲,而以共和黨為主的政客就會說“剛發生槍擊案就談控槍這個政治議題是對死者的不尊重,難道不是因為現在的電影和遊戲太過於暴力教壞了小孩子。”

為什麼專業影評人不喜歡《小丑》?

更何況,什麼樣的作品具有煽動性,本身也不是一個有著客觀參照標準的問題。哪怕是體育運動,在一些可笑政權看起來,也是在煽動腐敗墮落的性文化。再說到這部《小丑》,我很喜歡的一個影評人就說這電影爛到根本煽動不起來。而我呢也不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煽動性,恰恰是因為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足夠高明。

亞瑟在電影的一開始看起來確實是一個挺好的人,他努力的工作,他在照顧自己的母親,他也會主動對身邊的人施加善意,然而周邊的人和事,卻一次又一次挫敗他為融入社會做出的努力,直到他最終訴諸暴力之後才發現自己成了社會的英雄。

確實,一方面我們見證著社會對小丑的不公,讓我們同情他的不幸,但是我們在菲尼克斯細緻入微的表演當中,也能明顯的體會到小丑每一次嘗試暴力的時候,他都是越來越享受那種快感。

他的暴力總是會比“正當防衛”和“等價報復”要多帶點故意的樣子,讓觀眾也沒法全然的去同情他,而最終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這樣一部充斥著複雜情緒的電影,你覺著他是瘋子,但是又有點理解他的。

這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他真正的超越了簡單的善於惡的對立,給我呈現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說到思考空間,影評人對《小丑》的第二詬病點,就是它“故作深沉”,什麼都想反思,結果什麼都沒有反思成功。比如這部電影有情節展現出了美國的精神病醫療福利問題,因為亞瑟的墮落有一部分原因是政府不再提供免費的藥物。電影也有觸及到階級對立,貧富差距等問題,但是導演似乎也都只是點到而已,並沒有做深入的探討,使得這部電影的內核最終看起來相當的空洞。以上是一些影評人的意見。

我理解這種批評的來源,因為上面說到的那些問題都是美國當下很熱點的問題。所以美國人看到熒幕中呈現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會禁不住期待導演能在這些問題上有多一些停留和探討。

但是在我看來,不能因為一部電影裡有觸及某個議題,就一定要要求這部電影去深鑽它。我在看完《小丑》之後其實完全沒有覺得這是一部想要做的深沉的電影,我不認為它有付出太多精力去批判一些現實。電影裡展現出了一個失敗的醫療保障體系,或許不是因為導演想要針砭時弊一些什麼,而僅僅是因為那是故事的一部分。

就像上面說的,小丑確實受到了一些不公,而他也在這些不公當中逐漸找到了自己邪惡的本性,這就使得這個故事在文學意義上足夠複雜,而一個好的故事不是一定要和政治發生強烈的勾連的。

目前聽起來好像我就是來給《小丑》洗地的,那現在就說說影評人對《小丑》的第三點詬病,那就是——融梗。

融梗這個詞我也是最近看到《少年的你》在網上引起的爭議後學到的,它指的是一部作品在故事框架上大量借鑑其它作品,但是又不至於構成抄襲。一些人在看完《小丑》之後指出這部電影和馬丁斯科塞斯的兩部經典之作,《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我在看完《小丑》之後也回頭又看了一遍那兩部電影,不得不說相似點確實多的有點過了。

尤其是《出租車司機》,講的是一個深受失眠症困擾的老兵在紐約開出租車,很迷茫的在社會中尋找愛情,以及自身存在的價值,在這過程中不斷受到挫敗,最終訴諸暴力的故事——聽完這個故事的梗概你就知道這幾乎也是《小丑》的故事梗概。

這還沒完,《小丑》當中有很多向《出租車司機》致敬的視覺元素,甚至乾脆有幾乎一樣的橋段,而且在《小丑》中飾演脫口秀明星的羅伯特德尼羅,也是《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主演。而在《喜劇之王》裡,他也同樣飾演了一位脫口秀明星,而且也有大量的梗被《小丑》融了過去。

小丑和這些經典作品之間的相似度實在過高,是我認為它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是稱不上是一個偉大的電影的重要原因,這也是一塊我不打算洗的地,或許你可以自己找來《出租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看一看,這樣能得到自己的結論。

好咯,今天的電影就聊到這裡,就像我說的,《小丑》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一聊再聊的電影,不知道你對這些影評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裡發表出來,因為我知道,你們有了各種渠道去搜集到它,很可能現在已經安靜的躺在了你的某個網盤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