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一站式”建設︱平涼中院: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法院“門外”

今年以來,平涼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無訟村社”創建為抓手,積極參與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並指導靜寧縣法院充分發揮人民法院、人民法庭職能作用,選擇雷大鎮法庭轄區內秀錦村為試點開展“無訟鄉村”創建工作。其中,“鄉賢調解”民調工作模式向糾紛源頭防控延伸,併成立“法官工作室”加快訴訟與非訴糾紛的流轉,多方聯動,合力解紛,將大量的矛盾糾紛化解在了法院“門外”。

鄉賢調解

調出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招式

“這個自留地是集體分給我家的,又不是你家的……”近日,在雷大鎮秀錦村的山上,村民熊某與楊某兩家人的爭吵聲打破了大山裡的寧靜。

矛盾的起因是為了楊某自留地上一處大概50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權。

“都是鄰里鄉親,大家不要爭吵傷了和氣,坐下來好好商量……”在秀錦村調解室,經過“鄉賢參與人民調解”小組成員劉本金、曾祥祿的耐心勸說和調停,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協議。

劉本金、曾祥祿是秀錦村人,是在外工作多年的退休教師,今年該村成立“鄉賢參與人民調解”調解室時,劉本金、曾祥祿等幾位“四老人員(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被聘任為鄉賢調解人員。“以前調解糾紛要去鄉里找政府,現在有了糾紛就在村裡找鄉賢,他們說話有份量,公平公正,我們都服氣,真是方便了大家。”鄉賢調解室成立以來,受到當地群眾紛紛點贊。

經過鄉賢調解人員近半年的工作努力,生活中為雞毛蒜皮吵架的事少了,風氣也更和諧了。“很多時候,他們這些鄉賢的幾句話,一些小矛盾當場就能得到有效化解,比事後鄉、村幹部再去調解的效果好得多!”站在該村調解室外,村黨支部書記王拴來一臉欣喜地對記者說。

據悉,自“鄉賢參與人民調解”調解室成立以來,他們奔走在山林村間,及時協調、化解各類矛盾,形成快速、合法、靈活、高效、便民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處置新方式,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充分發揮了鄉賢在維護基層和諧穩定中的作用。

法官工作室

變“坐堂問案”為“送法上門”

“我八十多歲的人了,不會坐車,要我去縣法院打官司還怕真的回不來了,多虧法官上門服務,省了我好多事啊。”11月中旬,秀錦村法官工作室的門口,胡老太送別法官時說道。

據瞭解,這是一個申請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申請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高齡老人,被申請人是她五十多歲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考慮到連日的陰雨天氣及當事人的身體、精神狀況,駐村法官張新平早早和書記員來到法官工作室,為他們製作詢問筆錄,核實家庭情況。這一暖人心的舉措,受到當事人及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

在10月26日的一起離婚案件庭審中,男女雙方對子女撫養問題爭執不下,矛盾激烈,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主審法官及時休庭制止雙方爭吵,考慮到二人的女兒已年滿十週歲,庭後張新平法官和書記員主動上門調解,並當面徵求女孩本人意見。經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共識並當場簽訂調解協議。

秀錦村建立法院與村委會專門對接平臺,掛牌成立“法官工作室”,選派1名法官及法官助理、書記員與村委會對接,互助互補,變“群眾上訪”為“法官下訪”,變“坐堂問案”為“送法上門”,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源頭,在一個個類似的案例中,駐紮在鄉村的“法官工作室”贏得了百姓的口碑。當遇到矛盾糾紛,老百姓常常把“駐村法官”當作自己的“法律顧問”,傾聽他們的意見。“法官工作室”的啟動實施,以點串線、以線擴面,已形成法院法庭與鎮村聯結、聯繫、聯動的工作網格,實現與鄉鎮政法綜治工作平臺的對接。

聯動融合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為紮實做好基層司法為民工作,靜寧縣法院不斷優化司法功能,實行特殊案件“必上門”的矛盾化解機制,即涉未成年人權益、老弱病殘案件“必上門”,涉鄰里關係及群體性糾紛“必上門”,用實際行動便利當事人訴訟,彰顯司法的人文關懷。同時,通過健全“法官聯繫點”“人民調解室”機制,多渠道開展普法宣傳,推動鄉鎮村居的法治建設。

充分利用社會組織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和“村規民約大家定、大事小事大家議、治理成效大家評”群眾民主自治管理新模式。

著力從服務基層群眾訴求抓起,帶動基層幹部依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引導群眾依法有序表達訴求,今年以來,平涼中院、靜寧法院與雷大鎮、秀錦村兩級聯合開展法治宣傳26場次,送法入戶覆蓋970多戶,訴前調解糾紛30餘件,秀錦村沒有一起案件進入訴訟程序,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針對農村社會的血緣性、地緣性和熟知性的特點,積極推進訴前訴後糾紛處理有效銜接,推行先行訴訟輔導、訴前委派調解、訴後釋法答,以最大限度減少矛盾,最大程度降低矛盾的對抗度和負面性,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

秀錦村通過“無訟鄉村”創建,使矛盾在源頭上得到有效控制,達到訴源治理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